第A05版:文化广场

潜心推广的﹃游艺大师﹄

—— 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嘴和代表性传承人海虎的纸牌情缘


□记者 张强

长不到三寸,宽不及一寸,120张纸牌,三人玩,一人歇庄,每人抓三十张牌,因其计算输赢的量词叫作“嘴”,故此得名“嘴和”(“和”读hú)。当77岁的海虎拿出这并不起眼却相伴他一生的塑制纸牌,满眼尽是无法掩饰的爱意,以他的嘴和梦将“久居深闺”的传统游艺带到当下的日常生活,真切感受我们身边这项内涵博大精深、传承岌岌可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嘴和。

作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嘴和代表性传承人,海虎和这些小小的纸牌早已成了一生的挚友。在母亲及长辈的熏陶下,从小他就喜爱纸牌,16岁时便已掌握了“嘴和”的各种技巧。“当时,参加这项游艺的人很广泛,从城市到农村,尤以蒙古族居多,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海虎介绍着。虽然玩的人不少,但参与者始终还是老年人居多,年轻人的参与度在逐年减少,同时嘴和的玩法复杂多样、规则极其严谨,以致科尔沁草原地区为主的各流传地区均出现后继乏人、难以存续的濒危状态。“越是这样,作为传承人的我越觉得责任重大,不仅包含着我们家几代老人的智慧结晶和情怀,还承载着广大嘴和爱好者的强烈愿望。”海虎的决心由此可见。

2008年,海虎退休后担任起内蒙古蒙元文化研究会会长职务,正赶上内蒙古自治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年,于是嘴和项目开始了申报非遗之旅。期间,海虎的足迹遍布内蒙古东四盟及黑龙江、吉林、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等地,并专程前往呼和浩特市接受自治区申遗中心的业务指导。经过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嘴和项目从2010年-2013年实现了从市级到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跨越。2014年,海虎被确定为自治区非遗项目嘴和代表性传承人。

随着兴安盟老年体协嘴和文化传承基地、乌兰浩特市嘴和协会、突泉县嘴和文化推广基地与扎赉特旗嘴和文化示范基地的相继成立,加之多项大型研讨会和赛事活动的相继举办,这项传统纸牌游艺出现一定复苏迹象。为了更好地进行推广,区盟两级传承人还共同撰写了《嘴和教程》《嘴和入门》等书籍作为推广材料,普及这项传统纸牌游艺。多年的沉淀,海虎又牵头开始了嘴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工作。作为申请单位的乌兰浩特市高度重视,相继于2016年开始多次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嘴和”文化研讨会、体验交流会、邀请赛等赛事。2018年,“嘴和游艺进校园”活动在兴安职业技术学院启动,更是在盟内初步形成了老中青梯队共同发展的喜人景象。

说起嘴和的未来,“征途漫漫,唯有奋斗”,海虎用8个字平静地概括道。嘴和之所以面临困境,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嘴和地域性强,并受经济交往和社会联系圈的影响,与其他地区接触较少,更重要的原因是嘴和作为游戏来玩“太难”。“嘴和有乱牌16种,哈子牌75种,楼子牌207种,总计298种,以每人抓30张牌计算,不夸张地说,所有牌型的数量需要通过高级算法才能计算出来。与当下流行的推倒胡等麻将玩法相比,那就是高级数学和初中数学的巨大差别。”海虎向记者耐心地介绍道。

嘴和凝结了一代人的呕心沥血,早日申请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海虎也是一众老玩家的共同期盼。“嘴和是一项历史悠久、益智养生,智力性和趣味性兼具的中华民族传统纸牌类游艺,是我们祖先的智慧结晶。现在我们家可谓是四代嘴和世家,每当过年过节,在我们家就可以摆下两桌,共同切磋。作为传承人,这小小的纸牌包含着太多的感情,我有必要、有责任将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推广下去。”海虎坚定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