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文化广场

草原天籁的﹃指尖传承﹄

—— 盟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白玉昆与马头琴的声音秘境


□记者 张强

对于草原的描述,一首马头琴曲的旋律,远比画家的色彩和诗人的语言更加传神。“手工精琢的马头琴不仅需要琴匠娴熟的技巧,更需要制作者懂得‘声音的味道’。马头琴是有灵性的,只有用心才能做一把好琴。”采访中,盟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白玉昆的一番话让记者印象深刻。

时而深沉粗犷、时而高亢激昂,马头琴沁人心脾的音色向世人传唱着蒙古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人们沉醉于马头琴演奏的曲调,却鲜有人关注马头琴制作的艰辛。日前,在工厂里,记者见到了加班为100把加急订单逐一调音的白玉昆。

白玉昆听着马头琴声长大,自幼就被爷爷和父亲的匠人技艺熏陶,养成了出众的动手能力。18岁出门闯荡,10年间从事过很多工种。2008年,在对父母身体状况的担忧以及挚友强烈的推荐下,白玉昆回乡创业,开始了马头琴制作。“制作一把传统手工马头琴,从选木料到设计绘图,从锯木到精工雕琢,从上色到不断调音,往往需要两到三个月的时间,有可能更长。”白玉昆介绍道。纯手工制作,虽然保证了马头琴的工艺质量,但想形成规模化借以将马头琴艺术更好地推广则需要不断地创新。

为了改良工艺,白玉昆“吃饭也想、走路也想、睡觉前也想”。挚友不经意间的一句话点醒了他,为什么不能把曾经从事过的数控机床技术运用到马头琴制作中呢?短短几个月,一部加工机械零件的机器在白玉昆的手中变成了马头琴批量生产的“秘密武器”。“数控加工的效率相当于10多个人同时制作,完全自动化,大大提升了制作流程的准确性,琴头、琴杆和共鸣箱更加贴合,对称度更好,同时并不损坏琴声的优美。”白玉昆现场演示起调音流程。

目前,白玉昆创办的内蒙古金杭盖民族手工艺品制作有限公司,年产马头琴半成品可达15000把,成品1500把,成为自治区内80%半成品的供应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并没有让白玉昆学习和创新的脚步停滞。出门学习、参加乐器展,并结合小提琴的成熟技术,开发了能够独自站立的马鞍型琴箱,深受年轻演奏者的喜爱,并获得国家专利。著名马头琴演奏家齐·宝力高和著名歌唱家齐峰的造访更让他的马头琴名声大噪,订单甚至远销美国、法国等地。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白玉昆及其团队还特意制作了100把纪念版马头琴。百年奔腾的标识、琴杆上的祥云、马头两侧飘逸的哈达、弦轴上的翅膀图案深沉地表达着对建党百年的祝福。为了更好地宣扬马头琴艺术,白玉昆还主动联系,将工厂打造成共青团科右前旗委员会的重要研学基地;在科右前旗大坝沟中学开展马头琴进校园活动,并捐赠马头琴供学生们学习、品鉴。2019年,他积极响应国家的脱贫攻坚政策,给周边的贫困户创造了通过手工制作马头琴零件挣钱的机会,先后有20余人因此受益,每人每年平均增收2000元。

马头琴销量一天比一天好,马头琴艺术也愈加普及。但白玉昆觉得,自己骨子里还没有对这项传统民族文化的信仰和现代元素的结合有很好地把控,今后他还将继续在非遗传承之路上努力前行。当划破天际的长调声传来,优美的情调随着马头琴声弥漫,马头琴这项带着鲜明的蒙古族文化特色的传统艺术将不断推陈出新,白玉昆将续写马背上民族的坚毅、不屈与豪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