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我盟深入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合理挖掘利用非遗资源

本报讯(记者 许文军)日前,又一喜讯传来:我盟在2021年继图什业图刺绣和巴音居日合乌拉祭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后,又有8个项目入选第七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至此全盟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7项、自治区级代表性项目65项,盟级代表性项目219项,旗县市级代表性项目404项;拥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6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65人,盟级代表性传承人597人,旗县市级代表性传承人979人。

近年来,我盟深入开展非遗保护传承,挖掘和合理利用非遗资源。先后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并挂牌成立兴安盟非遗中心,6个旗县市也全部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同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经费纳入盟级财政预算,落实盟级代表性传承人补助经费,并对自治区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抢救性记录保护工作。

同时,近年我盟每年都以全盟那达慕大会、五角枫旅游文化艺术节、阿尔山圣水节等传统节庆活动为依托,举办马头琴大赛、民歌大赛、蒙古族服饰大赛、好来宝大赛等形式多样的传习活动。与此同时,我盟还将非遗内容纳入学校选修课范围,开设非遗特色课程,乌力格尔、民歌、呼麦、蒙古族刺绣、剪纸等传统文化纷纷走进课堂,在丰富青少年校园生活的同时,让青少年从小了解非遗,感受非遗魅力。

此外,我盟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邀请北京服装学院、天津工业大学、苏州工艺美术学院等高校的教授、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前来授课,让传承人提升技艺技能。同时,将传承人领出去,到非遗工作做得好,非遗工坊、场馆集中的地方学习先进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拓宽传承人的思维和眼界。多年来,我盟培训学员600余人次,直接受益人群5000余人,强化了传承梯队建设,拓宽了人才培养渠道。

我盟还深入挖掘非遗文化内涵,加快非遗项目产业化,蒙古族刺绣、白狼林俗树皮画等非遗项目带动农牧民增收,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未来,我盟将继续挖掘保护非遗文化资源,扶持具有一定规模和带动能力的非遗企业,重点培养项目带头人和年轻代表性传承人,探索非遗项目与各类产品融合发展的新路径,积极推动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