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时事新闻

用文明标注进步

□记者  张强

一座城市的魅力,不仅在于亮丽的外表,更在于洋溢的内在精神、蕴含的文明程度。

盛夏时节,天蓝水绿、花香四溢,在兴安大地随处可见全民共建、共享文明新生活的向上力量。志愿服务遍地开花、文明实践组织落地生根、文明实践活动大家参与……在兴安盟,一个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组织如一朵朵盛开的鲜花,把文明的芳香送往千家万户。

送宣讲,当好理论“传声筒”

用百姓话说百姓事,让理论宣讲走到群众身边。炎炎夏日,科右中旗罕乌拉社区的“家门口唠嗑队”活动正在火热开展,大家围坐在小区凉亭下,退伍老兵韩留柱一袭军装站在中间,声情并茂地讲起了他的革命经历,带领大家重温红色故事,畅谈时代变迁。

“去年我以宣讲员的身份加入‘家门口唠嗑队’,一年来我参加了20多场宣讲,很高兴大伙儿都爱听,我愿意继续发挥余热,希望能够激励更多年轻人,让他们带着感恩和奋进的心去干事创业。”韩留柱激动地说。

文明实践活动接地气,才有生命力。罕乌拉社区“家门口唠嗑队”由“阵地式”改为“流动式”,由坐等上门改为送学上门,把传统的说教式宣讲,变成了就如左邻右舍般的家常唠嗑。通过把“大道理”融入“小故事”,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宣讲队成立以来已累计开展宣讲活动2200余次,参与群众37500人次。

送欢乐,提振乡村“精气神”

文化浸润,润物无声。二人转、广场舞、器乐配唱……7月2日,“逐梦乡村·我们的舞台”农牧民文艺活动在突泉县六户镇巨昌村精彩上演。文艺志愿者们将节目创作与党史学习教育、推动乡村振兴、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乡风文明等相结合,精心准备的“精神食粮”让村民精神风貌变了样儿。

“平时生活中我就喜欢唱歌,今天借着‘逐梦乡村·我们的舞台’和文艺志愿者同台演出,我很开心,乡亲们也很高兴。”村民张万里高兴地说。

近年来,乡村小剧团、广场舞等志愿者队伍逐渐壮大,他们执着于自己的爱好,自发组织在一起,积极开展文艺演出志愿服务活动,通过表演歌颂幸福生活,营造文明、健康、欢乐、和谐的乡村文化氛围,积极推动乡村文明新风培育,让群众在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中获得精神滋养。

送服务,做好群众“寻帮办”

“在我爸爸生病的时候,多亏了‘蔡妈妈’。”科右前旗大石寨镇大石寨村已经上小学三年级的程连睿激动地说。早在两年前,因父亲患有白血病在医院接受化疗,无人照顾的程连睿被巾帼志愿服务队队长蔡雪接到家里照顾,与自己儿子同吃同住,每天早晨送上学,晚上接回来,这一照顾就是近三个月。志愿服务是什么?“以自己的善行义举温暖需要帮助的人,这是信念,更是责任。”蔡雪给出了答案。                        (下转第四版)(上接第一版)

民之所呼,我有所应。近年来,科右前旗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围绕群众所需,以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营造了讲文明、促和谐的社会新风尚,孝老敬亲、邻里和睦、爱护环境的文明新风扑面而来。

群众有需求,志愿服务有回响。“这几天降水频繁,我们小区人行道上淤积了很多垃圾,出行很不方便。”一条来自乌兰浩特市胜利街曙光社区居民隋占英的需求被“兴安文明实践”微信公众号的后台接收。当天下午,便有社区志愿者来到小区进行了全方位清理,解决了民众诉求。

从群众“跑腿办”到现在志愿者“上门干”,乌市积极探索,以点单模式实现志愿服务新转变,切实增加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为了让更多有需求的人沐浴在阳光里,近年来,全盟按照“三级设置”原则,共挂牌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6个、文明实践所76个、文明实践站1006个,实现建设全覆盖,全面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水平。

当前,全盟已经形成了一系列接地气、暖民心、有温度的志愿服务品牌,乌兰浩特市实施的“党派我来服务”志愿服务品牌,实现了问需于民“面对面”;扎赉特旗在赶集日推行的“文明实践大集”,实现了服务群众“实打实”;突泉县各村开办的农民夜校,实现了全县共上一堂课,使文明实践真正成为全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贤内助”……

一个个创新阵地、一次次暖心服务、一件件惠民实事……如今,在这片红色沃土上,4000多支志愿服务队伍、15.6万名志愿者,长期活跃在文明实践一线。到处流动着的最美“志愿红”也成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守正创新的持久力量和兴安大地一道独特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