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一版

稳字当头   “链”上发力

——我盟补链强链扩链工程稳步推进

□记者 张伟男

“这个项目投产后,每年可屠宰分割10万头肉牛、加工2.5万吨牛肉,年收入预计能达到9亿元,可带动当地180余人就业。同时,有效延长肉牛产业链条,带动广大养殖户与合作社搞舍饲育肥养殖,调整优化养殖结构,做大做强肉牛产业。”内蒙古华阳牛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晓龙介绍道。在科右中旗华阳肉牛肉羊屠宰加工冷链物流项目施工现场,一台台现代化加工设备陆续进场,技术人员正抓紧时间安装调试,预计今年9月初正式投产。

为加快补齐肉牛产业精深加工短板,提升牛产业附加值,科右中旗引进了总投资2亿元的华阳集团10万头肉牛、100万只肉羊屠宰加工冷链物流项目。该项目是科右中旗乃至兴安盟肉牛全产业链发展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将助推“饲草种植——母牛繁育——肉牛育肥——屠宰加工——冷链物流——餐饮连锁”全产业链发展,促进生产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紧密结合。

内蒙古华阳牛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入驻中旗,是兴安盟积极招商引资,补链强链的一个缩影。长期以来,兴安盟把产业链建设工作放在突出位置,从锻长板、补短板、抓创新三个方面入手,围绕20条重点产业链,针对性开展补链强链扩链工程,不断将兴安盟的生态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为全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锻长板,巩固提升“拿手”产业

围绕打造20条重点产业链,兴安盟开展了项目建设“四季行动”,实施“三本清单”述职评议,以“链长制”推进工作。成立了重点产业链工作专班,由盟级领导任“链长”,挂帅督战,实行“一周一调度、半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制度,以重大项目建设推动20条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不断巩固提升延长产业链条。

7月28日,兴安盟乌兰浩特市现代牧业3万头标准化牧场建设项目正式开工,各类大型机械纷纷入场,现场一派繁忙景象。

兴安盟地处北纬46度黄金奶源带,水质、土壤、空气优良,牧草资源丰富,有1895万亩黑土地、3918万亩优质牧场,是发展奶牛养殖业的“天然圈舍”。我盟充分利用资源禀赋,大力推进奶业振兴工作,谋划实施了突泉县绿丰泉光辉1万头牧场、科右前旗修刚1.2万头牧场、乌兰浩特市现代牧业3万头标准化牧场共3个万头奶牛养殖牧场项目。全部项目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全盟年产生鲜乳33万余吨。

“我盟把奶源基地建设作为推动奶业振兴的基础保障,通过招商引资、政策撬动等措施,                (下转第四版)(上接第一版)加快规模化牧场建设,推动奶牛数量快速增长。”兴安盟奶产业链链长、盟行署副盟长屈振年表示。

奶业振兴的同时,全盟肉牛屠宰加工能力也在逐步提升。     

今年,盟委、行署紧扣乡村振兴目标,启动了肉牛产业再造行动,扩群增量、提质增效同步推进,农牧循环、绿色发展协同共创,龙头企业、全产业链相互支撑,肉牛产业发展呈现出稳步向好的态势。

目前,扎赉特旗天牧臻15万头肉牛、突泉县绿丰泉10万头肉牛屠宰加工项目已经投产,科右中旗华阳10万头肉牛屠宰加工冷链物流项目年内建成。全盟现有可正常运转的肉牛加工企业达到10家,设计年屠宰加工能力达到60万头以上。

2018年袁隆平院士工作站组建以来,一直致力于提升我盟水稻品质,已从3万份样本里优选出1.6万份样本,并逐渐缩小范围,优中选优,力争为内蒙古人民培育出水稻好种子——第八代“蒙隆”系列水稻。

“目前我们正对盟内的115家加工企业、24家规模化种植主体进行调研,全面了解产业发展短板及当前面临的困难。”兴安盟水稻产业链链长、盟政协副主席赵田喜说,下一步,我们将通过鼓励稻米加工企业、种植大户在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上,积极进行水稻新品种引种推广,充分挖掘良种增产潜力,拓宽销售渠道,积极探索走精品优质销售之路,提升水稻产业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水稻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补短板,做大做强“新兴”产业

兴安盟风、光、水、生物质等资源匹配性好,具有良好的探索清洁能源综合利用资源优势。今年6月,金风6万千瓦风电绿电微网项目开工仪式在盟经济技术开发区隆重举行。该项目总投资约4亿元,将建设6兆瓦风力发电机组10台、220千伏变电站1座及场内集电线路,项目拟于2022年12月底建成,年发电量约1.9亿度,可实现盟经济技术开发区用电企业40%绿电替代,与燃煤火电相比,每年可减少能耗2.4万吨标准煤,年产值可达6000万元,对于带动开发区工业经济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做好节能减排“减法”的同时,做好发展清洁能源的“加法”,近年来,盟委、行署以产业链思维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将健全清洁能源产业链作为20条重点产业链之一,积极探索清洁能源综合利用模式,成立新能源发展工作专班,研究和协调解决产业链项目建设、运行过程中的难点、堵点问题。同时,依托项目建设“四季行动”,加快重点项目的手续办理进度,强化与重点企业的协调对接,先后同中广核、金风科技、远景能源、华能、蒙能等多家业内领军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在新能源开发、新能源装备制造、新能源消纳等领域形成多维度共同发展的格局。截至2021年底,全盟电力并网装机容量达349.5万千瓦,其中,新能源235.75万千瓦,占比为67.5%。

清洁能源产业链、现代装备产业链、医药产业链、数字经济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相继出台,积极引进相关产业落地兴安。面对“新兴”产业和薄弱环节,盟委、行署没有望而却步,而是迎难而上,积极推进各项政策落细落实,确保各条重点产业链健康有序发展。

抓创新,优化升级“潜力”产业

日前,源陆(内蒙古)农副产品加工有限公司与江南大学联合成立的“黑麦健康食品联合研发中心”在我盟落成揭牌。该项目将有力推动校企双方科技合作的深入实施,使企业坚定科技研发信心,促进更多新产品、新技术等科技成果产出,拉动我盟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升,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

据源陆(内蒙古)农副产品加工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晓飞介绍,接下来,他们将与江南大学围绕黑小麦、杂粮杂豆等农产品,在黑麦健康食品联合研发中心进行新品研发。项目投产后,预计年消耗1万吨黑小麦和3000吨地产杂粮。

与此同时,在乌兰浩特市顺源农牧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位于兴安农垦呼和马场的试验田里,工作人员正对新研发的新型气吸式免耕电控高速智能大型播种机进行调试。

据了解,这种播种机可在作业速度保持在21公里/小时的条件下,保证粒距合格指数达到95%以上,排肥量变异系数小于8%。推广后,预计可以使种植效率提高一倍(以8行播种机为例,每天可增种400亩),种植质量提升5%(每亩可增产玉米50斤,大豆20斤)。

近年来,兴安盟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与江南大学、吉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20余个国内一流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借智引智助力盟内企业发展,让一项项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截至目前,这些院所已助力我盟40余家企业研发和转化科技成果100余项。

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我盟锚定“科创+产业”的发展新路子,靠技术创新带动产业整体优势“链式”提升。在清晰的规划引领和扎实的工作推动下,20条重点产业链有序推进,补链强链扩链工程稳步推进,高质量发展之基不断夯实。

如今,兴安盟隆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内蒙古大公草畜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杜美牧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也在相关科研院所的帮助下,相继发布了优秀科技成果,内引外联、借智引智的创新发展模式,正为我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