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谱写扶贫路上的青春赞歌 ——电视剧《大山的女儿》观后
2022-09-06 17:01:59
□严润泽
文学艺术创作离不开一个永恒的主题:人民与土地。电视剧《大山的女儿》将视角探向工作在大山深处的奋斗者,将镜头聚焦在田野间、山脊上。30集剧目,记录了一个将生命永远定格在30岁的驻村“第一书记”的辛勤一生。她是大山的女儿,她来自于土地,又归于土地,她以生命为底色,用宝贵的青春践行了精准扶贫“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铿锵誓言,用满腔的赤子情怀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注重人物多元特色,呈现“最丰富”的基层景象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大山的女儿》采用全景式叙事方式,在重点刻画主人公黄文秀的同时,重视其他人物形象的塑造与丰满化处理。
主人公黄文秀在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没有留在北京发展,而是以选调生的身份回到了家乡广西百色。2018年,她赴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冒着自然环境恶劣、地方发展特色不明显、语言不通等层层困难,黄文秀一户户走访、一家家敲门、一亩亩验收,在精准扶贫路上不落一户、不少一人。
她的日记里还清晰地记录着走访入户时不被理解而遭拒门外的心痛与难过,还细致地标记着贫困户分布的简图,还洇湿着顶着大雨帮助村民收枇杷的汗水与泪水……她是第一书记,但她同样也是20多岁的女孩儿,是父亲、母亲的女儿。她坚强,有着肩负党和人民重托的担当;她脆弱,可她将工作中遇到的困难转化为前进的决心;她多元,因此她真实,于是感人肺腑。
在剧中,还有着众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从固守到慢慢接受新产业、从抗拒到逐渐与文秀通力合作,外柔内刚、幽默暖心的村支书农战山;痞里痞气、精于算计,在扶贫前期总当“绊脚石”的村副主任蒙昌龙;温柔热情、待人亲切,在生活上给予文秀关怀和照顾的村妇女主任罗梦兰;从内心抵抗脱贫,甘于贫困生活,对文秀不支持不理解到最后成功脱贫的黄元军、龚福洋为代表的贫困户……各有特色,生动形象。
作品因角色而丰富起来,角色借作品而得到最好的绽放。《大山的女儿》注重刻画人物的不同形象,将“最丰富”的众生相呈现在观众面前,将一线的脱贫攻坚实景全方位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追求作品的高度还原,展现“最真实”的扶贫印象
《大山的女儿》导演雷献禾这样介绍这部剧的创作理念:“在细节上追求真实,决不能走捷径、图便利。”主创团队坚持“还原真实”的创作理念,为观众能够更好地重温这段奋斗岁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这部剧能够在播出第一时间就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热烈反响的关键所在。
在人物外貌形象上,《大山的女儿》坚持收集人物原型的一手资料,在众多的人物图片中整理起最真实的影视形象。红马甲、黑框眼镜、高马尾的驻村走访时的入户行装;头戴草帽、背着竹筐的采摘砂糖橘的劳动简装;学习养蜂技术时身着套装的“最美笑脸”等等。这些黄文秀生前的真实形象都在荧屏上得到了最大化、最真实的展现和重演。在得知剧组开拍以黄文秀为原型的电视剧《大山的女儿》时,当地百姓不惜驱车数小时来到开拍地,只为看一眼扮演文秀书记的演员像不像。再看到演员的着装形象后,百姓们望得痴了,他们嘴中喃喃道:“文秀书记!文秀书记!真像,真像!”高度还原的人物形象在剧作荧屏上的完美呈现,一方面保证了剧作在创作初期的目标——最真实的展现这段奋斗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的景象;另一方面,也是通过这部剧作表达一个时代的心声——向黄文秀同志致以深切的思念、致敬和缅怀。
在情节设计上,主演杨蓉在谈创作体会时说道:“黄文秀的故事是真实事迹,不需要虚构表演。”《大山的女儿》整30集的情节安排相较于其他影视作品更加紧凑,全剧紧密依托黄文秀生前个人生活轨迹和真实事迹,最大程度还原了她的奋斗经历。
在细节处理上,电视剧《大山的女儿》坚持深入基层进行学习,真正了解大山深处人们的生活与日常。以贯穿全剧的当地语言为例,实在是返璞归真、土味十足。
描摹真诚情感色彩,唱响“最动人”的青春之歌
电视剧在开篇便引出了黄文秀因公殉职前在车内的一段独白介绍,以倒叙手法描摹了她短暂却伟大的人生。这样的艺术处理一方面能够以人物命运为引领,设下最大悬念始终带领观众进行思考和经历。另一方面,从叙事特色的角度来看,这样讲述黄文秀的故事,能够进一步增加亲近感,在细数过往的同时,更加直接地用文秀的情感与观众进行交流。
近年来,主旋律作品不断推出,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举旗帜、育人心的重要作用。但宏大视角下的叙事往往会忽视或弱化个人主体的细腻情感,这种情况成了摆在《大山的女儿》剧组面前的重要问题。面对这种情况,导演雷献禾表示:“主旋律剧创作,要根据时代的不同审美与时俱进,但真诚最重要。因为没有诚意的作品是留不住的。”因此,这种真诚而炽热的情怀也是他这部作品的最靓丽的底色。
在剧中,黄文秀的真诚情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放弃优厚待遇和更好的发展条件,回到家乡带领人民实现脱贫愿望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大爱情怀与赤子之心是她的真诚;照顾患病父亲,与父亲含泪彻夜长谈理想与抱负,做那个“不让家人失望”的女儿是她的真诚;哪管什么漂亮与否,披上雨衣走进地里,就算满脸汗水与泥点也笑的美丽而灿烂是她的真诚。
黄文秀曾坦言,虽“不够勇敢”,却“一直在努力”。在脱贫攻坚的战场,她满怀真诚,扎根泥土,让人看到了理想激扬的力量和青春勇敢的担当。
《大山的女儿》作为一部脱贫攻坚剧、一部人物剧,用较高的求实精神为广大观众献上了有温情、沾泥土、冒热气的精品剧作。她用真诚、真挚、真情向我们展示了“时代楷模”黄文秀在百坭村用青春岁月谱写的最丰富、最真实、最动人的奋斗之歌。
(作者为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学生、内蒙古自治区文艺人才库收录成员、内蒙古自治区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