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科尔沁

绿豆芽啊绿豆芽

□慕文萍    

小时候,最喜欢看家人发绿豆芽,过程不算简单:先用冷水没过绿豆浸泡三宿,候涨换水,再将豆子铺在润湿的毛纸上用棉布盖起来,定期揭开查看是否缺水。加水时得试试探探,以防烂根,之后静等绿豆芽蹿高。    

成年后越发觉着,绿豆芽可算得素菜界的一块“万能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在菜场或超市里,三四块钱可以买上一大箩朴实无华的绿豆芽,焯水过后,即便厨艺菜鸟也能兴冲冲地翻炒出一盘味道颇佳的即时素菜。    

似乎,脆嫩且身材纤长的绿豆芽,一向是“配菜”的代名词,登不得星级酒店菜单的“大雅之堂”。单做起来,绿豆芽的确寡淡无殊,可一旦与其他食材搭配在一起,竟一下子就登顶了美味极端!绿豆芽与辣酱凉拌,辅以姜醋浇汁,最是能品出个开胃爽脆;同肉臊荤菜一同翻炒爆香、提鲜入味,油锅和胃口同步吱吱作响;往火锅宫格里或烤鱼卤鸭身下垫铺上一层,吸满了汤汁的绿豆芽就自由地填充、游走于锅壁间,丰盈食客的味蕾,亦给锅盔的留白添补上一番饱满风情。    

这般大众且价格亲民的绿豆芽,却从不曾属于“低档”蔬菜之列。    

古时,绿豆芽是身娇体嫩的官家“贵客”,一度被赐以雅号“如意菜”,取其形若如意,白美玉质之意。在不同时期,还享有“寸长金芽”“白龙之须”等美誉,着实身价很高。    

我国历朝历代均对绿豆芽有所记述,其中明代陈嶷作《豆芽赋》一首,以“有彼物兮,冰肌玉质,子不入于污泥,根不资于扶植。金芽寸长,珠蕤双粒;匪绿匪青,不丹不赤;白龙之须,春蚕之蛰”极尽详述了绿豆芽的形态之美。此外,中医典籍亦有记载,食绿豆芽可解热毒、通三焦,又可祛痰火、洁齿牙,药用价值极高。 明代李时珍就这样赞许:白美独异,食之清火益神,泄减脂,饮誉美肴者。

而到了清代,食客对于绿豆芽的喜爱可谓达到了巅峰。清代宫廷讲究御食仪礼,对“荐新”极为推崇,意在“知时节、吃食宜”,根据时令蔬果和饮食习惯按月更换食材。据《清史稿·礼志四》中载,绿豆芽被太庙列于农历十二月份“荐新”名单,成为入驻皇帝御膳食谱之上的时令鲜蔬,为后世留下了诸如“酿豆莛”“金钩挂银条”“翡翠银针”等主以绿豆芽入馔的珍馐菜式。

中国的美食源远流长,小小绿豆芽也有这么经久的史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