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一版

于成林:匠心独具塑“穹庐”

□记者  张强

于成林在科右前旗出生长大,接触蒙古包已经20多年,作为蒙古包营造技艺旗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见证了蒙古包制作技艺的改变。“这些年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我们的蒙古包越来越温暖、越来越宽敞、越来越漂亮了!”于成林说道。

作为草原的孩子,于成林从小就耳濡目染地受到制作蒙古包技艺的熏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大爷和爸爸做的勒勒车,纯手工制作却能严丝合缝。”于成林说,凭着对家乡、对民族记忆的热爱,加之亲戚朋友的大力支持,外出打工10多年后返乡创业。2019年3月,寓意经典、传承之意的图沃吉传统手工艺品制作有限公司应运而生。

一直以来,于成林不断对传统蒙古包进行改造,除了对古老手艺的延续,还有作为非遗传承人的有益探索。

近年来,新型蒙古包越来越时尚,越来越实用:室内空间大,开阔敞亮,卫生素雅;包顶有采光罩,轻巧方便,通风透气;壁板设有自由式百叶窗通风,家电及壁灯插座等装设;地面排放优良的保温铺板和地毯。“不仅实用,外观装饰也越来越精美。蓝色的门饰图案、金色的宝尖、红色的窗框……每一座蒙古包都独一无二。”于成林介绍道。

虽然注重创新,但老祖宗的手艺可不能有半点马虎。从选料、精截、砂光,再到组装、打磨等十多道工序,于成林始终坚持亲自上手、全程参与。“虽然现在机械技术已然成熟,但是有心意的作品才有生命。”他坚定地说。基于此,于成林还亲自将组装蒙古包的机械零部件做成标准件,就算隔了三五年,也可以做到随时取用随时安装。

随着科右前旗旅游业逐渐升温,于成林家的蒙古包日渐走俏,从金马鞍景区到乌兰毛都大草原沿线,几乎无处不在。“今年第九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艺术节暨2022·兴安盟那达慕期间,会场直径10米以上的蒙古包基本都是我们家生产的。”于成林骄傲地说。

“目前,我们蒙古包远销呼和浩特、大庆、松原等地,而海南、南京直径25米蒙古包的大订单已基本敲定。”于成林边试装产品边说。

三年多来,他的公司不断发展壮大,于成林对于家乡的热爱也愈加深沉。他先后招用30余名困难员工,人均年均增收3000余元。疫情初发,他第一时间组织员工加班为防疫人员送上帐篷等物资,用情助力疫情防控工作。目前,他还在努力推动工厂研学基地共建,意图让蒙古包营造技艺真正在更多孩子心中扎根。

几年间,于成林多次在蒙古族手工艺品大赛和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佳绩,                        (下转第四版)(上接第一版)还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支撑项目。对于于成林来说,蒙古包的变迁,是他个人生活品质的升华,更是内蒙古发展巨变的一个缩影。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表述,令于成林备受鼓舞,也深感使命在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