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二版

草丰人富环境美

——兴安盟林草局扎实推进草原生态建设侧记

□丁雨晴

进入隆冬,乌兰毛都苏木敖力斯台嘎查的草场早已被冬雪盖上了厚厚的“棉被”。草场修复工作带来的成果,让朝力格尔更加坚定了配合政府禁牧的决心。现在的他,心里踏实又高兴:“2023年的草场肯定更要茂盛!”

对农牧民来说,草场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然而,曾经的过度放牧造成的草场退化,给牧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都是因为养的牛羊太多了,草场一年比一年糟糕,牛羊成活率上不去,收入逐年下降。”朝力格尔坦言。

草原生态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百姓幸福。为推动草原可持续利用,兴安盟林草局把“人退草进、自然修复”作为兴安盟草原保护与建设的准则,坚持保护优先、综合治理、科学利用、多方联动的原则,严格执行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强化草场保护管理,促进草原生态休养生息、永续利用,让生态成为地区发展的动力源泉。“草畜平衡实际上是生态与生产的平衡。落实草畜平衡制度,不是要限制生产发展,而是遵循生态系统内在规律,是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对草原最大限度地利用的同时,保障生产更健康发展。”盟林草局草原监督管理科科长金福恒说。  

如今,全盟共落实第三轮草原补奖政策面积2746.68万亩,涉及科右前旗、科右中旗、扎赉特旗和突泉县。为进一步推动草原可持续利用,盟林草局认真落实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制度,坚守生态和民生底线,坚持草原禁牧、草畜平衡与牧民增收、生态保护相结合,加强草原生态修复治理,统筹推进草原牧区生态、生产、生活协同发展。

“草场绿了,牛羊壮了,政府还有补贴,如今真是越干越有劲!”朝力格尔笑呵呵地掰着手指算起账。他说,草场能够恢复生机,是最长远的一笔收入。

草原补奖政策的深入落实,使牧民保护草原意识明显增强,草原牧区生态生产生活在保护中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广大牧民的认可和拥护有力地促进了草原牧区高质量发展。如今,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绿色共赢之路正在兴安盟逐渐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