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走进大众生活
——乌兰浩特市描绘新时代非遗保护传承美丽画卷
2023-03-28 17:20:21
□梁子晶
春回大地,走进乌兰浩特市五一街一环翠社区的大门,就可以听见马头琴演奏的声音,循声而去,在三楼的马头琴技艺演奏工作室内,学员们正围着老师认真仔细地听讲。“这几天我们的马头琴培训班开班了,不少喜欢马头琴演奏的中老年人听说之后都来学习了,他们大多都是零基础的爱好者,可以先体验学习三天,如果觉得自己能够学得好、学得会,就继续学下去。”乌兰浩特市文化旅游体育局非物质文化遗产股负责人武文生介绍。
“乌兰浩特市五一街一环翠社区位于红色街区的交汇处,区位优势明显,非常有利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武文生介绍说,截至目前,这里已经有9个乌兰浩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入驻,设立非遗工作室9间,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态体验厅”。待非遗工作室装修装饰全部完善之后,这里不仅能为红色故事提供深厚的文化积淀,也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加了丰富多彩的沉浸式看点。
据统计,乌兰浩特市共有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项,盟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9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8项;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8人,盟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4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45人。设立“蒙古族刺绣”“蒙古族生活用具”等就业工坊4处;建立“奥日雅玛拉刺绣”“蒙古族四胡音乐”等传习所9处、“蒙元文化研究会嘴和”“乌兰浩特市少年宫”等传承基地6处。
“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武文生说,“近期,我们将召开全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会议,把非遗传承人都聚集起来,把各自领域的非遗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从而让人们更好地记住我们这个充满红色印记的城市。”
近年来,乌兰浩特市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申报多个非遗项目,设立非遗体验场所,让非遗走进大众身边。乌兰浩特市还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128课时,非遗进社区活动17次。通过扶持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2022年,认定挖掘了“玉石雕刻技艺”等8个项目。
为了更好地展现乌兰浩特市深厚的文化底蕴,保护历史人文资源,传承和发展“非遗”特色文化,乌兰浩特市将通过开展宣传展示活动、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非遗项目进行传承和弘扬。同时,积极申报市级、盟级、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工作。在开展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乌兰浩特市也将注重培育社区孕育非遗的土壤,对传统村落项目进行梳理统计,加强对当地村民生产生活方式的保护和延续。
在未来的工作中,乌兰浩特市还将建立完善非遗普查制度,在各乡镇(园区)开展日常性的非遗资源普查,运用各种方式对非遗项目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非遗资源体系大数据库,深入推进挖掘、整理、研究、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