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专版(政文)

红色打底  绿色增韵  蓝色怡情

——科右前旗巧绘﹃三色﹄助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美丽转身﹄


牧马人



红色话剧《半扇门板》演出现场



游客打卡金马鞍景区



乌兰毛都草原天蓝草绿水清



蜿蜒的乌兰河



察尔森水库山水相伴


□记者 张强

 

有一种壮美绘成了天蓝水清,有一种辽阔来自碧草绵延,有一种声音诉说着古今传承……

这里是科右前旗,一片生态资源绚丽多彩、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旅游产业紧密融合的富饶大地。

几年前的科右前旗还是一个传统的农牧业大旗,虽然坐拥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却始终无法转化为全域旅游的发展势能。随着科右前旗不断拓宽“两山”转换通道,拓展出了体育旅游、休闲旅游、农牧业观光等旅游新业态,展现了以红、绿、蓝三色为基调的旅游业发展的崭新面貌。

如今“吃”有特色、“购”有商品、“娱”有活动,科右前旗打通“诗与远方”的“天路”,留得住乡愁、聚得起人气、看得到未来的美丽乡村正乘风而上。

用红色打底

“红色家史”奏出“红色交响”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三间茅草房,就是那个时候农民生活用房的原貌,也是群众工作团带领兴安镇党支部秘密工作的办公场所。简陋的房间里,曾孕育了兴安大地上共产党的种子,昏暗的煤油灯也曾点燃了兴安人的希望!”

一段解说词,在兴安农村第一党支部纪念馆讲解员金红丽的心灵深处却是一段珍藏多年且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在科右前旗西北部,归流河支流巴日嘎斯台河沿岸,北疆风景线上有一抹亮丽的中国红——革命老区巴日嘎斯台乡。这里有一段辉煌的历史,内蒙古东部区第一个农村红色党支部就诞生在这里。从这里开始,星星之火,燎向科尔沁草原的辽阔大地。

驱车驶入“红巴乡”,红色记忆广场蒋弼仁烈士骑马踏征到兴安村的强悍气魄扑面而来。70多年前,一批革命志士为了老区人民的幸福生活,抛家舍业来到这里,打土豪、分田地,建立了内蒙古东部区第一个农村红色党支部,成为科右前旗建党发源地。

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新世纪的兴安村党支部带领全村人民,乘着党和国家富民政策的东风,借着全域旅游的发展势头,不断加强对红色文化的挖掘、传承和弘扬。如今的兴安村,经过精心打造,打开了红色旅游、休闲旅游的新大门。

2022年,由当地干部编剧、出演的红色话剧——《半扇门板》演出60余场次,观看人数达60000余人次,短时间内“圈粉”无数。

作为土生土长的兴安村人,李海娥不曾料到,从小听着红色故事,哼着红色歌曲长大的革命圣地能成为时下红色旅游新选择。   

经营一家饭店的李海娥回忆道:“刚开始的时候生意并不好,最惨的时候一整天几乎没有客人。随着红色旅游的兴起,我的店面一扩再扩,从最初的400平方米,扩展到现在能同时容纳200人就餐、20间客房的1500平方米的大饭店。”

李海娥的生意一天比一天好,外来游客越来越多,旅游旺季每天接待游客上百人,还为当地10位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最近她又多了件开心事,大家精心打造的“红军套餐”被评选为兴安盟“巧娘美食”称号。

作为革命老区,科右前旗为更好地传承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创新打造了红色旅游新模式。坚持组织、文旅、党史等多部门协同联动,以兴安农村第一党支部纪念馆为中心,联动察尔森中村事件发生地、好仁日伪飞机堡等有重大影响的历史遗迹,通过“红色+旅游”“红色+农业”“红色+文创”,唱好“山水歌”,打好“红色牌”。  

用绿色泼墨

“绿水青山”绘出“绿色答卷”

乌兰毛都草原,一方让草原人为之骄傲的沃土,一片受苍天偏爱着的地方。

这里草美花香、牛羊肥壮、牧歌悠扬。

沿203国道前行,阳光、青山、碧水、草原,全都尽收眼底。在这辽阔的纯净苍穹下,一个个重点旅游项目正蓄势待发。

去年8月,第九届自治区乌兰牧骑艺术节暨2022·兴安盟那达慕在乌兰毛都草原盛大开幕,活动期间旅游人数达55万人(次),旅游收入1.8亿元。今年科右前旗以金马鞍风景区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建设为契机,将游客服务中心主体建设工程、700平方米的传统奶食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军创基地改造提升项目、给排水一体化工程项目作为“四项亮点工程”,高质量推进精品旅游景区建设。

“围绕盟委、行署提出的加快发展边境旅游和旗委、政府提出的加快发展绿色草原旅游的总体思路,计划总投资700万元,续建1000平方米游客服务中心,同时新建7000平方米的生态停车场,并配套房车营地所需的充电桩和其他附属设施,努力将这里打造成为全盟最美边境旅游的第一站。”科右前旗乌兰毛都苏木苏木达阿力德日图说。

目前,科右前旗聚焦“中国新兴草原旅游目的地”,启动国家级草原游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打造文旅融合新模式。青山自然保护区、乌兰河自然保护区如诗如画、美不胜收;科尔沁塔拉城中草原、满族屯国家湿地公园、省道北绿化生态领域建设修复生态、创造价值;归流河镇和察尔森镇一体化打造水稻种植休闲观光产业园区,“水稻观光园”核心景区引爆区域发展……

守住绿水青山,科右前旗迈着生态高颜值、发展高质量的铿锵步伐稳稳前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升级路”正越走越宽。

用蓝色邂逅

“蓝天碧水”亮出“蓝色图景”

烟波浩渺的察尔森水库、奔流不息的洮儿河、绵延巍峨的锡伯图山,在科右前旗北部,有一片恬静闲适、怡然安逸的生态宝地,这里就是察尔森镇。

说到察尔森镇,那就得提及察尔森鱼。作为全镇旅游发展的受益人,李龙丹感触颇深。他家的吉兴饭店已经在镇上开了近30年,“以前大家来只是为了尝尝察尔森的野生水库鱼,现在是大家来旅游玩累了顺便吃点鱼。”李龙丹笑着说。

近年来,察尔森镇立足“生态休闲旅游特色小镇”发展定位,大力推进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融合发展模式,让农家田园变身花海稻田,将农旅融合打造成闪亮的名片。

今年,察尔森镇早早将助推项目提速、提质、提效纳入全年工作计划。察尔森镇人大主席李彦彬介绍道,“今年我们计划总投资3.43亿元,重点推进察尔森水库水面开发、鱼宴一条街建设、中国传媒大学察尔森农创基地等24个重点项目,同时做好民宿改造项目、水库水面开发项目要素保障,为全旗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支撑。”

目前,察尔森水库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稳步推进,全镇生态旅游业的线路开发、业态培育成了重中之重。“我们一定要紧抓旅游重点项目,继续举办好春季插秧节、夏季露营节、秋季丰收节、冬季冰雪节,让察尔森的人气旺起来、旅游火起来。”察尔森镇党委书记王银宝说。

2022年,科右前旗累计接待游客3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亿元。2023年,科右前旗持续聚焦业态发展,新建续建乌兰毛都草原金马鞍风景区、乌兰毛都草原自然度假区项目(草原宿集项目)、海力森百年古榆民俗旅游度假村项目等重点项目7个,形成红色巴日嘎斯台、绿色乌兰毛都、蓝色察尔森为代表的“红绿蓝”三色旅游新格局,实现旅游产业做大做精、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品体系优化提升、服务水平显著增强的蜕变,以旅游发展促乡村振兴的目标逐渐清晰。

“科右前旗今年在红色、绿色、蓝色‘三色旅游’基础上,持续放大生态优势,不断丰富旅游业态,补齐发展短板,不断满足游客需求,推动全旗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科右前旗委副书记、旗长王立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