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一版

同心奏响民族团结之歌

——乌兰浩特市“五个全面”让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作有形有感有效

□谭艳丽

在前不久国家民委印发《关于命名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的决定》中,乌兰浩特市榜上有名。这是继2016年10月被授予国家级“民族团结示范市”荣誉后,乌兰浩特市再度获此殊荣。

多年来,乌兰浩特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锚定“五个全面推进”,守正创新、锐意进取,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全面推进民族工作制度化

乌兰浩特市建立健全“七个纳入”工作机制,着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新格局。

“我们将民族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2035年长远规划,制定印发了《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工作实施方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分工方案》,以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推动市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乌兰浩特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宋非介绍。

不仅如此,乌兰浩特市还将民族工作纳入各级党委(党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重要内容,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政治巡察和政绩考核,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纳入社会组织活动章程,进一步强化了各方面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全面推进民族工作社会化

在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义勒力特嘎查,有一栋被称为“民族团结小菜园”的种植大棚。走进“民族团结小菜园”,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映入眼帘,翠绿的柿子藤蔓爬满支架,一串串西红柿缀满枝头。产业技术指导员王永成正在大棚里叮嘱种植户种植西红柿的注意事项。说起这个汉族小伙,大棚的主人——温大姐用不太流利的汉话赞不绝口:“我种大棚有四年了,今年这个大棚棚温有点低,我就感觉这柿子秧卷叶子了,全指着王技术员耐心地给我指导,帮我把大棚弄得越来越好,收入越来越多。”

建强组织,典型引路。乌兰浩特市把基层党组织打造成民族工作的坚强战斗堡垒,形成了市、镇(街)、嘎查村(社区)三级民族工作网络。同时创新设立民族团结进步社会组织,成立了126个覆盖市、镇(街)、嘎查村(社区)三级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吸引了1500名各行各业、各族群众代表入会,最大限度把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充分发挥会员自身优势,积极组织开展“三学一带一创”“石榴籽同心筑梦”等实践活动。促进会成立以来,共开展各类活动500余次,公益捐赠近百万元。

“我们还创新实施了‘7+N’模式,在高质量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七进’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增加了‘进家庭’‘进景区’,将创建触角向更广的维度延伸。”乌兰浩特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党组成员、党政办公室主任庄文凯说道。

通过开展石榴籽家园、石榴籽家庭评比活动,培树典型人物、和谐家庭,同时将民族团结故事融入景区景点。截至目前,乌兰浩特市培树石榴籽家园12个、最美石榴籽家庭92户,先后有6个模范集体、5名模范个人受到国务院表彰。

全面推进民族工作法治化

在正确把握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上,乌兰浩特市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治理民族事务,妥善处理涉及民族因素问题,有力维护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印发了《中共乌兰浩特市委员会关于废止和修改市委规范性文件涉及民族工作有关政策的通知》,废止相关核心政策2项、修改2项,同时利用民族法治宣传周、民族政策宣传月、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积极组织普法志愿者、人民调解员,广泛宣传相关法律条例,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一站式”服务,惠及近3万人次。

同时将关口前移、抓早抓小,认真排查化解涉民族因素重大纠纷。健全统战、公安、司法、民族宗教等部门参与的协调处理机制,化解矛盾纠纷605件,全市涉及民族因素的网络舆情和群体性事件保持零发生。

全面推进民族工作人文化

在兴安街富民社区,有一支由回族、蒙古族、满族等多个民族队员组成的业余乌兰牧骑舞蹈队。队长姜秀梅经常教大家学习民族舞蹈,参加各种活动,丰富社区业余文化生活,让社区大家庭更加团结和谐,处处洋溢着欢声笑语。

乌兰浩特市有形有感有效做好民族工作,在“润物细无声”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仅有文化队伍,还组建了理论轻骑兵宣讲小分队、“身边宣讲员”“益·身边人”等百余支宣讲队伍,依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创新基地、青少年实践教育基地等载体,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等宣讲活动,促进了各族群众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在干部教育中,将民族政策理论纳入党组织、市委党校必修课,把民族工作列为党员干部年度述职重要内容,各级党委(组)书记每年讲1次民族工作专题党课,全市党员干部理论政策法律法规和民族知识知晓率达95%以上。在国民教育中,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中小学思政课,每学期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教育课程12课时以上、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不少于4次,引导各族师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在社会教育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居民公约、村规民约、行业公约,在全社会开展“中华文化大家学”、在镇村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在城市社区开展“各族群众互帮互助”、在企业开展“石榴籽服务站·星光微爱”等实践教育活动,“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理念在各族群众心中深深扎根。

全面推进民族工作数字化

用手机打开“红城1947”客户端,在“融融小课堂”专栏里,可以随意翻阅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这是乌兰浩特市创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搬上网络,让更多人随时随地浏览到相关知识。

同时,乌兰浩特市制定群众需求和服务供给“两个清单”,建立帮扶互助和激励奖励“两项机制”,依托居民诉求和志愿者服务对接“两个平台”,引导各族群众开展互帮互助活动,实现“线上求助、线下帮助”的良性互动。2022年,各族群众依托线上平台互帮互助化解矛盾321个,解决各类揪心事、操心事、烦心事639件。

乌兰浩特市还将“互联网+民族团结”的新思路融入到工作的各个环节,在广播、电视、“两微一端”等媒体平台,开设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人物事迹专栏等,做到广播有声音、电视有图像、网络有信息、自媒体有推送。仅2022年就开展示范单位及先进个人专访27期,腾飞社区民族团结典型经验在《新闻联播》播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在各族群众心中不断走深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