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专题

善为促善治  护航美好生活

——兴安盟倾力打造﹃北疆枫桥·善治兴安﹄社会治理品牌


提高群众政策知晓率和群众满意度



盟委政法委与乌兰浩特市和平街签订基层治理项目



盟域社会治理中心



党员为辖区居民提供志愿服务



做好政策宣传



“逐梦乡村·我们的舞台”活动



群防群治队伍巡逻



志愿服务队把服务送到田间地头



处置私改烟道问题



“我帮你”志愿服务活动


□朱海艳 马春利 宋妍   

“兴安岭上兴安盟”——这里是内蒙古自治政府的诞生地,是镶嵌在祖国北疆的绿色生态明珠,是全国首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地区。2020年5月,兴安盟入选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近三年来,兴安盟委、行署聚焦“领题、破题、解题”,坚持统筹布局、创新驱动,以善为促善治,依托“448+N”品牌框架引领示范,推动市域社会治理走深走实,交出一份以“北疆枫桥·善治兴安”为题的出色答卷。

善作善成——

“四基”工程筑牢安全稳定屏障

赓续红色血脉、强化政治引领,实施“育基”工程。压实四级党组织抓统筹、四级书记抓引领责任体系,形成“盟委统筹主导、旗县市委组织推进、乡镇苏木街道党(工)委联动、嘎查村社区党组织跟进”的工作格局。压紧压实责任,配套建立各级书记责任清单和述职考评制度。依托革命老区深厚的红色底蕴,全面推广一批“党建+治理”示范项目,推动各级社会治理中心与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深度融合,开发“党群连心桥”服务群众软件,强化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主导作用,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资源优势和体制优势。

完善治理格局、优化治理路径,实施“筑基”工程。兴安盟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纳入全盟“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确定为全盟10项重点工作和实现新突破工作之一。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动态评估、阶段性评估和平安满意度评估等配套成效验收机制,充分运用社会治理专题调研、会商、通报等工作机制,完善配套制度520项。定期分析研判社会稳定形势和社会治理动态,推动形成市域统领、条块协同、齐抓共管的社会治理格局。

筑牢屏障、消除风险隐患,实施“固基”工程。切实增强“把重大风险防控化解在市域”的底线思维,全力推动政治安全、社会治安、重大矛盾、公共安全、网络安全五大领域重大风险隐患“起底攻坚清零”。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接受12337平台线索46件并全部办结,涉黑涉恶财产执结率90.81%,在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中排查整改隐患27001项,连续6年实现生产事故和死亡人数“双下降”,在“净网”专项行动中全面清理网络违法违规信息180条,电诈案件立案和财产损失同比下降50%和48%。

五治融合、抓实基层基础,实施“强基”工程。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注重发挥基层“首创”精神,将“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不断向基层延伸。大力加强基层政法组织建设,推动警力下沉,全盟公安派出所、基层法庭干警人数占队伍比重从2020年的23%和9.8%,分别提升到目前的42.68%和12%。在全区率先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组建了专职网格员队伍,积极推进全盟850个嘎查村和155个社区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开展议事协商活动2.3万余次。全盟所有乡镇苏木街道均建立了平安建设类志愿服务队,城市所有社区均建有志愿服务站。开展“万名律师进乡村”活动,334名律师入驻1075个联系点,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334次。开展兴安楷模、道德模范等典型选树活动,评选“兴安好人”65名,开设“文明团结超市”333个,打造文化村105个。

善治善能——

“四联”机制践行枫桥经验

市域统筹、县域跟进,强化“问题联治”机制。兴安盟发挥市域在政策、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主动领题破题,有效弥补县域在化解重大风险隐患、推进重大建设项目、处置疑难复杂问题、协调跨区域行业问题中的短板。同时,将社会治理重点、亮点、难点工作纳入全盟《三本清单》,对盟直65个责任部门、6个旗县市实现智能化督战、动态化追踪、精准化问效。

中心调度、条块协同,强化“工作联动”机制。兴安盟在全区率先成立副处级市域社会治理中心,调配26个事业编制。6个旗县市分别批设正科级机构,实现实体化运转。以盟旗乡村四级社会治理中心(综治中心)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主线,构建以中心为枢纽,多平台(系统)合一、多地区(部门)联动、多层级贯通的综合指挥调度体系。

科技支撑、数据共享,强化“信息联通”机制。全盟新安装前端视频监控设备19600台,与公安部门视频监控系统对接,与综合执法、消防应急、交通运管等部门资源共享共用,实现盟旗乡村“四级”数据互联互通。以五治融合智慧平台和社会治理多维中心项目建设为牵引,整合联动智慧执法系统、“随手拍”等平台,信息化应用水平显著提升。

一核多元、齐抓共管,强化“平安联创”机制。兴安盟整合党建资源、政法资源、志愿服务资源、社会组织资源参与基层平安创建,推行“公示牌”“暖心贴”“直帮代”等便民服务举措。截至目前,共收集群众诉求49643条,办结率91%,为群众直办、帮办、代办服务事项10万余件次,98%的群众诉求在社区得到解决。同时,开展法官、检察官、警官进网格和“千名律师”进嘎查村(社区)等活动,建立健全基层民主协商议事体系,常态化开展民情恳谈等民主协商活动。

臻于至善——

“8+N”品牌探寻善治之路

以基层党组织为牵引打造“红色物业”品牌。与物业企业联建党组织494个、“红色物业服务站”90个,按照“市场化、代管式、自治型”三种服务模式,对各类小区分类施策,经党组织“牵线搭桥”,39个弃管小区引入物业企业,无物业小区由2022年的121个递减到目前的49个,8742件物业领域矛盾纠纷得到及时有效化解。

以网格化为支撑打造“四微”治理品牌。以楼栋(片区)、单元(胡同)为单位划分“微网格”;将党小组建在网格上,实施党建“微引领”;开展“千名网格员访万家”活动,做实“微服务”;探索以精细化服务为内容的“微治理”,收集各类诉求事件122810件,办结108404件,进一步缩短了服务群众距离,提高了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

以群防群治队伍建设为根基打造“义”起守望品牌。全盟已注册红城义警、雪城义警、春州义警、红枫巡防队、守望草原巡逻队等群防群治队伍3000余人,通过常态化深入社区村屯开展信息摸排、矛盾化解、治安巡防、扶危访困、法治宣传等辅助性警务活动,群众安全感和对社会治安满意度显著提升。

以镇街吹哨、部门报到为机制打造“民生集结号”品牌。当乡镇苏木(街道)遇到需要跨部门、跨区域解决的社会治理民生难题时,由乡镇苏木(街道)“吹哨”发出集结令,旗县市直相关责任部门到辖区“报到”,现场办公解决问题,形成人员下沉、力量聚合、权责清晰、条块联动的基层社会治理问题处置新机制,着力解决社会治理中存在的“各镇街看得见却管不了,各执法部门管得了却看不见”的突出问题,吹哨报到机制推行以来,全盟已办结各类社会治理事项3873件。

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载体打造“我帮你”品牌。在全盟设立“我帮你”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站1475个、志愿服务队伍8171支、志愿者15万余名,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2万余次,受益群众50余万人次。依托窗口服务单位“三亮三比”、巩固“共产党员挂牌亮户”成果等活动,让“我帮你”活动走到群众身边去。

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主题打造“石榴籽家园”品牌。深入实施“石榴籽同心筑梦”五大主题活动,开展主题学习1万多场次,覆盖各族群众和青少年超过100万人次,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双百双千”争创活动,2022年全盟共命名“石榴籽家园”64个,“最美石榴籽家庭”500户。

以“八无”社区(嘎查村)创建为目标打造“幸福平安里”品牌。按照“无涉访违法行为、无刑事治安案件、无邪教、无黑恶势力、无公共安全事故、无毒害、无群体性事件、青少年零犯罪零受害”8项硬指标,着力打造基层平安建设的“最小单元”。目前,全盟已有301个社区(嘎查村)达到“八无”示范创建标准。

以“线上+线下”矛盾纠纷多元调处为途径打造“智慧新枫桥”品牌。大力推广使用“云视讯”系统和“兴兴安”APP等信息化平台,实现线上矛盾纠纷排查、上报、交办、处置、督办、结案、回访、归档全链条闭环处理。依托各级社会治理中心建立信访代办点和“一站式”矛调中心,组建243人的专家库以及医疗、交通、物业、婚姻家庭等专业调委会33个。目前,已累计受理事件80812件,办结74285件。

以各地各业各类基层社会治理典型经验、亮点工作为素材,打造出各具特色的“N系列”品牌。如“民情茶馆”恳谈会、“和事佬”调解员、民情红信箱、“屯不错”志愿服务队等等,营造出基层社会治理特色品牌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