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二版

乡村蝶变绘就振兴新图景

□张佳

初夏时节,广袤的突泉大地上草木葱茏,纵横阡陌,层次分明……近年来,突泉县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擦亮绿色发展新名片,突出规划引领,做响产品品牌,绘就了一幅美丽乡韵新画卷。

特色产业发展欣欣向荣

“5月28日香瓜就开始上市,现在一天能采摘100多斤,都卖给了往年的老客户。这几年靠院里1亩多地种香瓜,每年都能收入3万多块钱。”东杜尔基镇东泉村种植户于宝杰说。

2019年年初,东泉村“两委”积极探索香瓜种植新模式,经过多方研究决定通过采取“集中连片”和“填空补齐”相结合的庭院大棚种植方式,在全村实施设施钢架大棚升级改造工程,引导更多的农户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发展庭院大棚种植经济。截至目前,东泉村共有香瓜种植户90户,种植面积136亩,预计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近年来,突泉县以“产业兴旺”为抓手,积极整合当地优质资源,多点发力,让产业发展成为有效推进乡村振兴的奠基石,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富有特色的产业兴旺之路。

清晨6点,家住突泉县六户镇的王海波准时走出家门,将一张张薄如纸、色如金、韧如绸的干豆腐搬到开往县城的客车上。六户镇抢抓市场机遇,围绕全盟“一个引领”“六大产业”“六大园区”“六大工程”农牧业重点工作思路,规划实施突泉县六户特色食品产业园项目,着力打造干豆腐、韩氏烧鸡、榛菌包等土特产品牌,做特产文章。

产得出,更要卖得好。突泉县高度重视农业品牌建设,打造一批拿得出、叫得响、推得开、影响深远的突泉特色产品品牌,如“突泉紫皮蒜”“太和小米”“突泉绿豆”“三联粉条”等。特色产业品牌化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亮丽名片,也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

党建领航助力乡村振兴

一场大雨过后,九龙乡十家子村空气变得格外清新,房子、道路被冲洗得干干净净,树木显得青翠欲滴,田间已插满秧苗,仿佛有了雨水的滋润,个个都“挺”直了腰板。村里广场上,三五个村民正聚在一起聊着家常、谈论着村里这两年变化,不远处几个孩童正在嬉戏打闹。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十家子村欣喜的改变还要从“领头雁”说起。2021年,李友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后,积极帮助村民和村集体在产业发展上找出路,经实地考察研究,他决定改变原有机动地发包模式,与合作社共同经营村机动地,调整种植结构,进行“旱改水”种植水稻。2020年,十家子村水稻、大豆纯收入达到了45万元,相比传统种植模式增收27万元左右。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了120万元。

十家子村的发展只是近年来突泉县不断抓实基层党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近年来,突泉县不断从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选好村党组织书记、用好农村党员队伍、激活村集体经济、选派驻村工作队等方面发力,增强基层党组织活力,凝聚起发展合力。

为了让“有为”者“有位”,突泉县始终坚持树立鲜明的用人导向,完善激励措施,宣传先进典型,为干事的干部搭平台。年初以来,通过“擂台比武”“风采展示”实地走访考核等方式共评选出县级“担当作为好书记”24名。

谱写基层治理和谐乐章

“今年,村里设置了69个高清摄像头,能够实现24小时全域视频监控,主要用于村屯出入人员、车辆来往、治安管理、垃圾分类等等,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突泉县水泉镇合发村的村“两委”正通过监控实时对村内的人居环境进行督查。

对于合发村村民艾运芝来说,家门口安装了实时视频监控,不仅增强了自身的安全感,还让她养起牛来更省心了。“把牛送到村里集中圈养后,屋里屋外环境都好了。现在还安装了监控,通过‘数字乡村治理平台’,我在手机上就能看到自家牛,省心又省力。”艾运芝说。

实时监管、线上交流、精准研判……当“互联网+”思维融入基层治理,智慧治理应运而生。近年来,始终坚持把基层治理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率先在全县9个行政村打造了首批“数字乡村治理平台”,打通数据流通的“任督二脉”,全面增强基层社会治理的预见性、参与性和高效性,为百姓打造了平安、和谐、稳定的人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