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二版

青林:扎根在心底里的民族团结情

□苑晓睿 苏日嘎拉图

青林是自治区民委派驻科右中旗额木庭高勒苏木巴彦敖包嘎查的驻村第一书记。2021年来到巴彦敖包嘎查以后,怎样把乡村振兴和民族团结进步各项工作落实到位是他一直思考的问题。

科右中旗额木庭高勒苏木巴彦敖包嘎查是远近闻名的全国文明村、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这里是一个由汉、蒙、俄罗斯等5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各民族群众在交往交流交融中过着红火的日子。

青林在刚驻村时发现,这里的民族团结基础十分深厚。为了让民族团结之基更加牢固,青林在巴彦敖包嘎查积极探索“党建+家文化”新模式,聚焦“文化铸魂”,制定“村规民约”,同每一个农牧民达成了从自身做起保持个人美的“六个争做”和从自家做起保持家庭美的“六个争当”的约定。

巴彦敖包嘎查农牧民马文学、王忠琴的家庭就是其中的典型家庭。结婚40多年,马文学、王忠琴夫妇一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婆媳关系一直十分融洽。马文学是蒙古族,王忠琴是汉族,因为王忠琴听不懂蒙古语,婆婆就会用普通话与儿媳妇进行交流。如今婆婆年近90岁,听力不好,但王忠琴每天都会耐心地跟她聊天。“我们结婚以后,老人就跟着我们在一起,我把公公伺候到去世,婆婆现在也年纪大了,我们更要照顾好。孝顺父母是中华传统美德,我们也是给儿女做个榜样。”王忠琴说。

为引导广大农牧民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青林通过线上平台常态化开展“每日一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等活动,利用学习强国等平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每日定时推送,直达每一个农牧民手中。“现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变成我们的常态了,通过手机就能学习,特别方便。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更深了,认同感也更强了。”巴彦敖包嘎查农牧民姜洪宇说。

如何加强民族团结、做好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青林有很多新想法,并不遗余力地把这些想法付诸实践。他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探索实施“1346”工作模式,“1”是依托巴彦敖包生态旅游度假村这一景区,以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3”是组织建设北斗七星文化研学、农耕科普教育研学、“石榴籽”孝老爱亲教育3个基地,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4”是坚持以党建、法治、新时代文明实践、密切邻里关系促进民族团结,重点抓好4项工作,有形有感有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6”是依托嘎查“两委”、驻村工作队、党员、村民代表和乡土人才孵化中心成员,组织建立6支志愿服务队伍,全面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我将继续与嘎查‘两委’通力合作,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完善工作机制,强化细化工作措施,带动各族群众发挥主体作用,以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践行守望相助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创建全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盟、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贡献巴彦敖包力量。”青林说。

日月更替,寒来暑往。青林为嘎查谋发展、为群众谋幸福,在践行民族团结进步的道路上脚踏实地、心怀大爱,在促进民族交融的征程中热情赤诚、矢志不渝。如今的巴彦敖包,农牧民你帮助我,我关心你,温情滋润着每一个人的心田,各民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大家一起携手奔小康,谱写着一曲曲促进民族团结的赞歌。 2022年,青林被授予全盟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