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一版

算好绿水青山“三笔账”

——内蒙古阿尔山市让绿色成为乡村振兴最靓底色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昊

这里曾是“国贫县”,现如今旅游年收入超30亿元,这里就是深处大兴安岭南麓的阿尔山。

“阿尔山自然风光四季都很美”“阿尔山的旅游业一定会火起来”。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阿尔山市考察时的盛赞,为当地旅游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近年来,阿尔山市借助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探索山水变金银的转化之路,结合全域全季旅游资源,发挥乡村优势,带动乡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一条有效途径和一种新型模式。

“阿尔山的旅游是‘农文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阿尔山的乡村振兴是靠旅游赋能的,近年来,我们一直结合实际,充分发挥当地特色资源禀赋,加速人才、资金等各要素的流动,多措并举推动乡村振兴蓬勃发展,把‘好资源’转化为‘好钱景’。”阿尔山市委副书记、市长王晓欢表示。

算好“生态账” 绿色经济让百姓端上“金饭碗”

走进明水河镇西口村,记者看到房屋的墙上开了“花”,几十面墙壁满是各色墙绘,艳丽而灵动,“灰头土脸”的老房子一下“活”了起来。

“190多幅以自然、人文风光的作品出自11个团队200多名师生手中,众多网络主播和游客纷纷前来打卡,大大提升了西口村的知名度。”驻村第一书记黄玉洋说。

西口村位于农林牧三区交界处,一度是阿尔山市贫困群体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村。2017年,在对口帮扶部门的大力帮扶下,西口村退出贫困村行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西口村立足全市旅游高质量发展要求,持续发展乡村旅游,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村人均年收入从2021年的22657.96元增长到2022年的40681.90元,集体经济从2021年的24万元增长到2022年的78万元。

“我经常编这个,一个能卖十几元到上百元不等,仅凭这个,一个月就能多收入大几百元。”在西口村柳编非遗工坊,今年50岁的村民付成财一边制作柳编制品,一边向记者讲述着柳编为他家带来的收入。

“阿尔山的旅游火了之后,带动了西口村的旅游,我们就让柳编产业带动群众增收,给当地旅游发展和农民增收增添一个重要砝码。”明水河镇党委书记祁学东表示,通过重点扶持、技能培训、设计提升,西口村几近失传的柳编技艺重焕生机,如今直接或间接带动360余人实现户均增收1.2万元。

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阿尔山市以全域旅游为突破口,走出了一条“旅游主导、资源整合、资金捆绑、产业融合、全域推进、全民共享”的“旅游+”之路。阿尔山市乡村振兴局局长迟福顺表示,对于老百姓来说,阿尔山旅游的名气越大,品牌叫得越响,他们的收入就越高。如今阿尔山市的农家乐、林家乐遍地开花,特色种养业、传统手工业等产业活力焕发,全市60%以上的脱贫人口通过旅游实现脱贫增收。

据统计,阿尔山今年1-5月接待旅游者51.52万人次,同比增长719.08%;实现旅游收入7.47亿元,同比增长711.96%;通过旅游带动各项产业发展,百姓从中受益增收1万元以上。

“发展旅游业,拉长产业链,我们开展乡村振兴有了‘金钥匙’。”王晓欢表示,“在脱贫攻坚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揽下,阿尔山摘掉了‘国贫’的帽子,完成了一次产业革命。如今,在乡村振兴的引领下,阿尔山正在形成一个全新的产业格局,让沉睡资源活起来。”

算好“产业账” 做强做大绿色生态产业

阿尔山优良的林下生态环境造就了优质菌群的生长,产出的猴头菇、小黄菇、木耳、灵芝、赤松茸等各类菌菇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不仅形成了产业链,而且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收入。

走进五岔沟镇黑木耳养殖园区,一栋栋木耳大棚依次排开,大棚内一排排菌棒长出一朵朵黑木耳,场景十分壮观。

“我们这里生产出来的黑木耳,耳面乌黑、肉厚细腻、韧而不硬、软而不烂、滑中带爽、胶质丰富,食用起来脆而爽口,是餐桌上久食不厌的美味,备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园区负责人于香芹介绍,今年五岔沟镇共种植各类菌棒62万棒,预计生产各类食用菌干品3万斤,产值达200万元。

食用菌产业为五岔沟镇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在采摘、晾晒、加工等环节拉动了本地居民就业。正在木耳大棚里忙碌的本地居民张丽坤就是其中之一。“我之前一直在外边打零工,不仅离家远,而且挣得少。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工作,一年打工挣2万多元,这样的日子让我觉得特别幸福。”张丽坤笑着对记者说。

绿水青山间,一个个特色产业在阿尔山市多点开花,蓬勃生长。

今年,阿尔山市投资1500万元,年内实现鹿存栏1000头、麝100头;与科沁万佳签订2000亩卜留克合作协议;食用菌年产100万棒,冷水鱼年产70万尾;申报1.2亿元沙棘产业园项目;与江南大学合作建立产业发展研究院和研学实训基地,结合热力MALL农创美食公园,着力延伸“产、销、研、旅、学”产业链条。

阿尔山市副市长赵鹏启表示,地处高寒地区的阿尔山市,将依托旅游业的持续火热,发展集庭院经济、特色种植、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特色长效产业,让乡村特色产业连接城乡,富裕乡亲,让乡村振兴的步伐更加坚实有力。

算好“增收账” 百姓幸福生活有保障

白狼镇林俗村原名三道沟,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就有猎民居住。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成为林区开发建设者最早的定居地,目前仍然保留有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林业工人的住房。

曾经的林俗村是重点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47户77人,已于2017年底全部脱贫。近年来,林俗村结合当地独特的林俗文化、冰雪资源与矿泉资源,以打造全域旅游、四季旅游为引擎,通过“旅游+”模式,发展成为大兴安岭地区极具地域特色的林俗文化体验地。通过发展旅游,目前,林俗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万余元。

“乡村旅游成效好不好,关键要看农民有没有取得实实在在的收益。近年来,我们充分挖掘利用当地自然和人文资源,将林区文化生活、农耕活动、休闲农业和现代乡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精准发力,融入全域旅游理念,对乡村旅游景点实行区域化布局和差异化设计,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带动百姓致富。”阿尔山市委书记杨永久表示。

巍巍大兴安,梦幻阿尔山。杨永久表示,如今阿尔山正以发展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白狼林俗小镇、华润希望小镇、天池房车基地、五岔沟扶贫车间、明水河慢种慢养产业园,推动食用菌、中草药等林下经济规模化,培育鹿产品、树皮画、“西口十八碗”等特色产品品牌化,争创更多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让乡村旅游成为群众稳定增收、集体经济持续壮大的富民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