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时事新闻

兴安岭上石榴红

□特约记者  高敏娜  本报记者  韩雨格

每年仲夏,就到了石榴花开的季节。

纵目四顾,兴安岭上,到处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漫步其中,错落有致的靓丽民居、多姿多彩的民族歌舞、互帮互助的邻里关系……处处展现着各民族相亲相爱的动人画面。

1947年,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成功实践,为兴安盟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奠定了坚实的根基。从此,红色基因、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深植兴安大地的肌体,成为流淌在各族儿女血脉中的遗传因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不竭动力。

如今,关于民族团结的故事仍在继续。近年来,兴安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锲而不舍落实“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盟,为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扛起兴安盟责任、展现兴安盟作为。

同心同铸  聚焦主线强引领

盛夏时节,在兴安盟科右中旗高力板镇老公司嘎查的玉米地旁,忙完农活的村民们围坐在一起,不时发出欢笑声和掌声。原来是科右中旗“家门口唠嗑队”宣讲员麦拉苏来找大家“唠嗑”了。

“十几年前咱这都是土路,一下雨就误车了,现在你看看,路都是水泥路,还有住的房子也都变成了砖房,所以咱们各民族的兄弟们得一条心,在党的领导下,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大家有没有信心?”“有!”

麦拉苏声情并茂地讲,老百姓津津有味地听。作为嘎查驻村第一书记,2021年底麦拉苏加入了镇里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田间、炕头和农牧民兄弟“拉家常”成了他的日常工作。

2021年8月,兴安盟创新成立了覆盖盟旗乡村四级的1088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以“三学一带一创”为主旨,开展“石榴籽同心筑梦”主题系列活动万余场、覆盖各族干部群众超百万人次。

兴安盟充分运用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促进会、宣传教育基地、实践创新基地“四个平台”,深入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团结奋斗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群众性教育实践活动,深入挖掘和大力宣传民族团结生动故事和感人事迹,营造全区域覆盖、全方位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浓厚氛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兴安盟坚决扛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责任,推动所有工作都紧紧围绕,毫不偏离这条主线,出真招,求实效,探索实施盟委书记专题谈话制度,不打招呼、不设题目、不定期抽选旗县市党委政府和盟直重点部门主要负责同志“面对面”谈话,抓住关键、推动责任落实。

“到底有没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面对面一谈就知道。”兴安盟教育局局长张仲春是全盟第一个被书记专题谈话的盟直部门负责人,他表示,抓好民族工作的责任重大,通过书记谈话制度,全盟各级各部门更加重视民族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带给基层同志带来的示范意义也显而易见。

同梦同行  共绘团结好愿景

“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写字要认真,做人要真诚……”在书香、墨香满校园的兴安盟红城小学,每逢开学季,孩子们都要在石榴园上开学第一课。

如今,像红城小学这样的“小石榴籽社团”已经覆盖兴安盟所有中小学。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兴安盟加强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交融创新,守护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兴安盟充分挖掘运用“一馆十址”等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反映兴安盟各族群众脱贫攻坚题材的电视剧《枫叶红了》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取材三角山哨所真实故事编创制作、反映各族军民共同守边戍边的电影《守望相思树》获中国电影华表奖。                         (下转第四版)(上接第一版)此外,创作《生生不息的赞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习总书记回信了》等一批文艺作品,尽显红色兴安的新魅力。

暑假来临,走进科右前旗科尔沁镇平安村番茄公社,一栋栋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错落有致,相映成趣。不时有三三两两的游人前来游玩、休憩。

“我们番茄公社通过沉浸式乡村游、研学游的方式,不仅让平安村成为全域旅游特色打卡地,也成为了全盟实施各族群众互帮互助、互嵌式发展的样板,让乡亲们一起想、一起干,日子越过越红火。”番茄公社负责人、“晓景计划”带头人齐晓景说。

兴安盟将红色游、生态游、乡村游、研学游融合在一起,让各族群众在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旅游体验中由衷感党恩、坚决听党话,坚定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一处又一处自然风光,一个又一个文旅项目,聚沙成塔,汇聚成“与山盟 与水盟 与兴安盟”,凝结成各民族兄弟姐妹同梦同行的强大动力。

同创同享  幸福之花正芬芳

“我们一家两代人从伐木装车工到护林员,一直守候着这片森林。”朱亚斌是阿尔山林业局天池林场护林队队长,他的父亲曾经是一名伐木工,回想起往事他记忆犹新,“覆盖着厚厚白雪的森林,嗡嗡作响的锯子声回响山间,仿佛就在昨天。”2012年,阿尔山成为内蒙古率先实现国有林场全面停伐的林区,朱亚斌和9.8万林业工人由砍树人转为看树人。

还是这片林,朱亚斌和家人经营起“林家乐”,从3间木头房子发展到17个房间,年均收入30万元,找到了林下生金的新路子。“我们放下斧头,开起了旅店、当起了导游。一片林、一家人、一条心,中华民族一家亲。”朱亚斌说。

兴安盟坚定不移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坚持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各族群众享受到更多“绿色福利”。

兴安盟森林覆盖率和草原植被盖度达到33.4%和75.4%、分别高于全区10个和30个百分点,成为全区唯一同时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盟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的盟市。

盛夏时节的兴安盟千亩花海绽放、万亩稻浪飘香。农区变景区,农田变公园,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守着稻田致了富。

眼下,扎赉特旗绰勒银珠米业有限公司水稻种植基地已经披上绿色新装,公司董事长朴成奎和社员们开始了夏季田间管护工作。“很早我就有一个梦,就是在绰尔河畔的黑土地上,和各民族兄弟一起种好水稻,闻着稻花香、吃上白米饭、过上好日子。”朴成奎如是说。

朴成奎是扎赉特旗音德尔镇鲜光村一名勤劳质朴的朝鲜族农民,也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他带领当地汉族、蒙古族、满族各民族兄弟种植水稻40多年,摸索出绿色有机水稻种植门道,打响了北方金稻·绰勒银珠金字招牌,越来越多的乡亲跟着他实实在在地捧起了“金饭碗”。

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鲜艳夺目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绽放在兴安盟大地上。兴安盟先后创成11个国家级、59个自治区级和221个盟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涌现出了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白晶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王淑琴、云峰、朴成奎等民族团结先进模范人物。

同治同乐  进步之果结满园

在多民族聚居的兴安盟,民族团结就像阳光和空气一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已深深融入各民族的血脉。

“乌兰毛都我梦中的家园,心中的思念永远的摇篮……”把青春奉献在北疆草原上的天津知青王力,是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获得者。她56年守护着乌兰毛都草原和她的孩子们,两次拒绝选调回城的机会。她用半个世纪的坚守影响着身边一代又一代人,守护草原,守卫边境线。

走进兴安盟扎赉特旗阿尔本格勒镇瑞秋农牧专业合作社黑木耳种植基地,村民赵国军和妻子娴熟地采摘着木耳。几年前,赵国军还是建档立卡户,戴着贫困户的“帽子”,难谈幸福更难找媳妇。在扎赉特旗阿尔本格勒镇瑞秋农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和平的帮助下,赵国军种起了黑木耳菌棒,不但成功脱了贫,还娶了媳妇,过上了幸福生活。理事长马和平是一位80后蒙古族青年,多年来,他带领各族群众种植黑木耳菌棒,让小小的黑木耳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接力棒”,目前辐射带动600余户农牧户种植黑木耳,带动1200余人就业增收。

兴安盟141万各族群众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成百上千个“石榴籽家园”“最美石榴籽家庭”将“北疆枫桥 善治兴安”品牌擦得越来越亮,激励着兴安各族儿女共守祖国边疆、共创美好生活。

立足新时代,站在新起点。兴安盟各族人民始终心向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在连续两次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基础上,开启了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盟的新征程,在全国率先制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创建体系,全盟各族干部群众戮力同心、团结奋斗,凝聚起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磅礴力量,共同唱响同心筑梦的时代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