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一版

种下“碧根” 拔掉“穷根”

——科右中旗治沙记(上)

□记者  胡日查  韩学文

   特约记者  高敏娜

翻开科右中旗近20年的发展史,就能够清晰地看出,这是一部同风沙抗衡的斗争史。

将卫星地图放大至一定比例,一条黄色沙带由南向北延伸,如同一把利剑贯穿在科右中旗的地图之上——在全旗15613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内,荒漠化、沙化土地,分别占到17.4%和26%。

作为兴安盟地区内荒漠化和沙化较为严重的旗县市,科右中旗地处松嫩平原、松辽平原和大兴安岭向科尔沁沙地过渡地带,又横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植被退化严重,水土流失普遍,生态环境脆弱。

在科右中旗,上了年纪的农牧民,人人都有一段风沙漫天的记忆:

王双柱,高力板镇赛罕道卜嘎查党支部书记。打从记事儿起,他就明白,山上牧草质量一年不如一年,沙丘纵横,狂风肆虐,随时威胁着人们的生存。“只要有一点风就是天黄地黄,水泥路常常被沙子掩埋,有时车都走不了。不斩除沙根,生活哪有奔头。”

“一年两场风,从春刮到冬”“风起沙石扬,埋地又压房”,巴彦茫哈苏木哈吐布其嘎查老一辈村民曾这样感叹,这也是嘎查支部委员布仁特古斯儿时最深刻的画面。他说,嘎查荒漠化、盐碱化面积曾一度达4万亩,占到土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

一代代治沙人,以年为单位,与“沙龙”在时空中进退斡旋。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王双柱和布仁特古斯亲身经历了这场“持久战”。

科右中旗的防沙治沙故事,就从这里讲起……

曾几何时,在中国自然资源的版图上,科尔沁沙地绿草苍苍、牛羊肥壮、河湖润泽,是种类齐全的生态功能区。

对于世代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农牧民来说,“胎教就是牛羊叫”。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牲畜头数居高不下、“一羊独大”的格局逐渐形成,科右中旗畜牧业产业结构严重失衡,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空前的压力。

“随着气候干旱和过度开荒放牧,科右中旗许多地区黄沙漫地,严重侵害着周边多个村庄和良田,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以及道路交通造成巨大危害。”科右中旗林草局局长包呼格吉乐图表示,由于地形复杂,科右中旗的盐碱地和荒漠草原交织在一起,这里成为了科尔沁沙地治理中最为特殊的地块之一。

地上不长草,牛羊吃不饱。严酷的生态环境造成当地极度贫困,贫困又带来生态环境加剧恶化,陷入恶性循环。

1988年,科右中旗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1年又被列入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当地农牧民家庭收入构成中,生产性收入仅占一半,近四成来自政策性补贴。

打赢脱贫攻坚战,精准帮扶是最关键、最核心的环节,中宣部对科右中旗的定点帮扶的开展就从找“穷根”开始。

“总的看,当地发展最大的瓶颈在生态、最大的出路也在生态,可以说‘贫也生态,兴也生态’。”2018年,中宣部《吃生态饭、做牛文章、念文旅经——科右中旗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调研》中一针见血地指出科右中旗农牧民贫困的根源。

把治沙、植绿和治穷结合起来,吃生态饭、做牛文章、念文旅经,这是中宣部为科右中旗锚定的绿色发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调研时指出,荒漠化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等高度耦合。治沙与治穷结合,才是科右中旗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的根本出路。”科右中旗委书记蔡宝军表示,治沙是生存问题,也是发展课题。在中宣部的正确指导和积极帮扶下,科右中旗的治沙工作进入了系统治理新阶段。

调研报告撰写完成同年,科右中旗出台了林业生态建设规划,“规划”中提出用5年时间,建成较为稳定的生态安全屏障奠定基础,加快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上下同欲,山河巨变。

“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重点区域绿化……大手笔的生态文明建设项目次第展开,黄色褪去、绿意铺陈。

2022年最新数据显示:科右中旗森林覆盖率和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分别从2017年的17.64%和35.17%提高到如今的18.54%和76.14%;沙化土地面积由611万亩减少到现在的5.74万亩。

如今,行驶在高力板镇赛罕道卜嘎查“蚂蚁森林”项目区的路上,散着绿叶、结出籽粒的柠条在一片片沙陀地上随风摇曳,柠条周围野草丛生,显露出勃勃生机。

当年在风口沙地上种植的3780亩柠条,成活率已超过90%。

护林员苏雅拉图挽着裤边走在乡间道路上,经过4年的管护与生长,小树苗最高的已经长到了近3米,                           (下转第四版)(上接第一版)村头山坡上的柠条织成绿毯,他停下脚步,看着远处的黄沙已被逼到几近消失,欣慰地笑了。

在中宣部协调引导下,“蚂蚁森林”防沙治沙项目覆盖了7个苏木镇和3个国有林场,共完成柠条、沙棘栽植面积2.85万亩。

眼下,哈吐布其嘎查1500亩的沙棘林,果实缀满枝头,丰收在望。2019年在中宣部的扶持下,这里启动了沙棘经济示范林试点项目,为嘎查筑起“防风防沙墙”,昔日黄沙漫天的景象一去不复返。

盛夏的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墨林湖波光潋滟,苇荡起伏,恋上这片净土的夏候鸟们开始新一天的生活。

“当前正是候鸟繁殖的高峰期,今年共有50多种候鸟在科尔沁保护区繁殖。”科尔沁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杨福生说。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来只是候鸟南迁北徙路上的“中转站”,如今已成为其繁育后代的“天堂”。

候鸟从最初的“匆匆过客”变成现在营巢育雏、生儿育女的“常客”,并且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多。沙、水、林、草等自然元素的交融相映,受益于科右中旗科学治沙,更印证着当地生态环境的逐年向好。

“生态环境在变,群众思想也在转变。人们更能认识到绿色的可贵、保护家园的重要。”在科右中旗委副书记、旗长王海英看来,生态建设、产业迭代,归根到底是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好,这正是防沙治沙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如今的科右中旗,产业获屏障保护,农牧民生活愈加富足,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四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这是生态涵养的“回报”、绿色发展的“酬谢”。

治沙,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系统推进,也是人和岁月的较量。在科右中旗,每一抹绿色的背后都是一段壮丽故事。

在吐列毛都镇准莫德吐嘎查北山沟的综合治理施工现场,站着一位穿着朴素、头戴遮阳帽的女性,与其交谈,思路清晰,令人称赞,她就是科右中旗林草局高级工程师罗春梅。

参加工作22年来,凭着对林业工作的热爱,她对科右中旗退耕还林、造林地的地形地貌、立地条件、林种结构、林木生长情况等都了然于胸,作为“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先进个人”的获得者,她用纤细的双腿丈量着科右中旗的山山水水、一沟一壑。

“这一眼望不到边的树都是我们种的。” 高力板镇赛罕道卜嘎查农牧民代桂香指着展板上的植树照片自豪地说,“当时我们戴着头纱和口罩,白天黑夜地栽苗,没用一个月就种上了3700多亩的柠条。”

看到路边的绿色日渐茂盛,田里的庄稼长得越来越密,代桂香知道,原来那个“驱不走沙魔、拔不尽穷根”的家乡真的变了样。

罗春梅与代桂香的身上,青山绿水的写意与阔步前行的豪情同在。人与沙的博弈从未止歇,治沙的故事也仍在继续。

在科右中旗由黄到绿的“涅槃”之路上,13800名干部群众护青绿、战黄沙,发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让绿色成为了永不褪色的印记,并在这片大地上不断延伸、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