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兴安盟 满目石榴红
——全国地市“百家媒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兴安岭上兴安盟”主题采访侧记
2023-07-09 23:26:24
文/记者 王越 韩雨格
图/记者 毕力格 赖志强
盛夏时节,万物丰茂。7月9日,全国地市媒体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推进大会结束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兴安岭上兴安盟”主题采访活动正式“发车”。
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近百家媒体的社长、总编和编辑记者代表近200人,深入乌兰浩特市五一会址、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和“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乌兰哈达镇三合村实地参观采风。众多媒体“大咖”组成的采访团步履不停,一路看、一路听、一路交流,同时综合运用各地融媒体传播平台进行全方位宣传,讲述兴安盟各族人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取得的成就和进步,见证党的民族政策的巨大优越性。
“乌兰浩特”系蒙古语,意为“红色的城市”,有“草原延安”之称。在乌兰浩特市五一北路东侧,坐落着一栋二层青砖礼堂。礼堂前的牌楼上,“五一会址”4个大字熠熠生辉,向世人展示着这里的红色辉煌。
1947年4月23日至30日,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在这座小礼堂隆重举行。5月1日,大会宣告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政权——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史称“五一大会”。
“这里是我们内蒙古最神圣的地方——内蒙古自治政府诞生地……”随着讲解员的生动讲述,众人步入了那段厚重的红色历史。大厅内,一段76年前的黑白纪录片让人身临其境。一个个真实的镜头、一张张鲜活的面孔,展示着激动人心的历史画面:来自内蒙古各个盟市的农牧民代表、妇女代表等参会人员赶着马车、骑着骆驼,准备好帐篷和干粮,行程几百公里来到这里参加“五一大会”。
“余等誓以至诚,为内蒙古人民服务,并为坚决争取自卫战争与解放战争之胜利,与彻底解放内蒙古而奋斗。”回荡在这里的铮铮誓言,开创了内蒙古历史新纪元,也奠定了这座城市的价值底色。
“边疆固若金汤,祖国繁荣富强!” “民族团结一家亲,共建美好新中国。” “中华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课堂!” “蒙汉一家亲,大美兴安盟。”参观五一会址后,媒体“大咖”们纷纷在留言簿上写下感受。
“兴安盟有着非常丰富的红色资源,我们延安也有悠久的红色文化,希望我们两地能够加强文化交流,推动共同发展。”延安市融媒体中心编辑中心副主任杜子龙说。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作为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最早实践地、新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政权的诞生地,乌兰浩特市红色革命历史遗迹众多并保存完好,共有11处红色景区景点,其中以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五一会址、乌兰夫办公旧址、内蒙古党委办公旧址为核心,并称“一馆三址”,全年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年接待参观游客达150万人次。
走进全国唯一一座全程反映和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内蒙古民族解放和民族区域自治历史进程的纪念性展馆——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各位媒体“大咖”们跟随讲解员一起了解内蒙古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从民族觉醒与抗争到内蒙古民族区域自治的胜利,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党和国家对内蒙古的亲切关怀,纪念馆全景式展现内蒙古民族解放和民族区域自治的光辉历程。
“纪念馆的资料非常全面,内蒙古民族解放斗争的过程也非常令人震撼。”走出民族解放纪念馆后,梧州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林敏华感慨道。
炮声远去,硝烟散尽。内蒙古民族解放的历史实践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内蒙古的民族解放,没有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就没有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繁荣发展。
“参观五一会址和民族解放纪念馆时,我看到很多泛黄的纸质的文件,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团结。只要团结起来,中华民族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内蒙古自治区的建立就像一颗火种,逐渐成燎原之势,形成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让各族人民团结在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银川市新闻传媒集团银川日报社副总编辑赵龙说。
红色,是兴安盟历史长河中隽永的颜色。1947年,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成功实践,为兴安盟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奠定了坚实的根基。从此,红色基因、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深植兴安大地的肌体,成为流淌在各族儿女血脉中的遗传因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不竭动力。如今,关于民族团结的故事仍在继续。
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三合村地处洮儿河、归流河、阿木古郎河三条河流汇集地,因而得名。
这里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国家水利风景区”“全国生态文化村”,还是国家AAA级绿色水稻种植基地。
如同水流汇聚,生活在三合村的汉族、朝鲜族、蒙古族、满族、达斡尔族、回族6个民族村民相亲相敬、团结友善,生动、鲜活地践行了一个暖意融融的“合”字。
漫步在三合民俗风情步行街,白墙黛瓦的朝鲜族民居掩映在房前屋后绿树红花丛中。看一场朝鲜族歌舞,享受一顿地道的朝鲜族美食,穿上朝鲜族服装打卡一天“朝鲜族女孩”……成为大批游客慕名而来的原因。
在三合村,媒体“大咖”们饶有兴致地观看了兴安岭上兴安盟 红城石榴红——“逐梦乡村 我们的舞台”农牧民文艺汇演活动。悠扬的琴声、动人的歌声、欢快的舞步……台上30余名农牧民共同演绎守望相助,共建共享美好家园的和谐乐章,引来台下阵阵喝彩。
无论是三合村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还是村民们团结和睦的相处模式,抑或是红火热闹的乡村旅游,都让延边日报社副总编辑崔美兰眼前一亮:“我来自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所以走进三合村就像回到了家乡一样亲切、温暖。三合村自然风光美、建筑别具特色、水稻产业兴旺发展、村容村貌干净整洁,让我看到在党的领导下,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真是日新月异啊,这不就是美丽乡村的范本嘛,我要为党和国家点赞!”
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盛夏时节,三合村万亩稻田已经进入夏日最佳观赏期。微风轻拂,稻田荡起层层涟漪,穿行其中,绿意触手可及。在这里,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稻香。
置身“稻海”,媒体“大咖”们赏景、拍照,尽情地呼吸着清新、湿润的空气,如痴如醉。
“天蓝、地绿、水清、土净,怪不得‘兴安盟大米’如此好吃!”“大咖”们纷纷发出感慨。
现场讲解员介绍了水稻是三合村的基础种植产业。当年,朝鲜族村民把水稻种植技术传授给其他民族村民,慢慢地,其他民族村民也熟练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这才有了各民族共同耕耘收获的美好景象。目前,三合村水稻种植面积已超过万亩。
“印象中内蒙古只有无垠的草原,没想到在兴安盟还有无垠的稻海,真不愧是‘兴安岭上兴安盟’,这真是一块宝地啊。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三合村做足了水稻产业文章,实现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成为富民兴村的好产业。而且今天品尝了兴安盟大米后,感觉特别劲道好吃,希望兴安盟大米的名气越叫越响亮!”初次来到兴安盟的海口日报总经理李传华说。
当媒体“大咖”走进兴安盟草原三河有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稻米加工车间,一袋袋、一盒盒大米陆续“走下”流水线,发往全国各地。
兴安盟草原三河有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围绕稻米产业,探索“基地+农户+带头人+市场”的带动模式,在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带动群众共同增收致富。今年,公司与周边农户签订订单15000多亩,带动当地1000余户农民增收,预计为30余人提供就业岗位。
在这里,大米的价值被挖掘得淋漓尽致,破碎的大米被制成了朝鲜族打糕、米肠等特色美食。清香绵软、嚼之筋道的朝鲜族打糕,口感细腻、香而不腻的朝鲜族米肠等美食,俘获了媒体“大咖”的味蕾。
“没想到大米还可以做成这么多种美味。”北海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许开德在品尝了月亮糕后说。
“用兴安盟大米做的拌饭特别好吃,米香扑鼻,还有嚼劲。”南充日报社南充晚报总编辑丁梦妮说。
“兴安盟大米太好吃了,我打算带些回去给家人品尝一下。”邵阳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主任马娟说。
整个村子体验下来,中国地市报研究会副会长、浙江金华市新闻传媒中心总编范卫东感慨地说:“没想到三合村白墙黛瓦、小桥流水,建设得就像江南水乡一样。在这里,各族村民守望相助、互相学习、互相包容,处处呈现着一派祥和、富裕、文明的景象,让我感到这不就是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生动实践嘛!只有边疆固若金汤,才有我们祖国繁荣昌盛。”
“兴安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民族融合工作成效突出,也正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努力前行。这次活动正是兴安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次生动实践。我祝愿兴安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越做越好,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好。”来自新疆的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发布评估中心主任文志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