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红色“好风景”
2023-07-12 18:19:46
□记者 陈艳荣
“在‘七一’之际,带着两个孩子来这里学习感受一下,让他们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光辉历程,很有意义。”6月28日,来自科右前旗的游客白女士带着孩子来到红色教育主阵地之一的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希望孩子们把革命精神和民族团结精神传承下去。
兴安盟是党领导的内蒙古自治政府诞生地,是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早实践地,这里红色文化辉煌灿烂,红色资源丰富独特。近年来,兴安盟发挥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不断创新红色旅游载体,丰富红色旅游内容,让红色旅游不断绽放时代光彩。
红色文物“活”起来
前不久,在第十八个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举办了“讲好文物故事、热爱文化遗产”主题研学实践活动。在红色故事展示课堂上,讲解员老师将红色文物故事娓娓道来,循序渐进地激发了孩子们的求知欲,孩子们通过角色扮演展示了红色文物故事《廷懋的袜子》,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拉近了孩子们和红色文化的距离。
兴安盟拥有红色遗址遗迹75处,这些红色遗址既是红色历史的真实见证,也是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目前,兴安盟已形成了以“一馆三址”(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五一会址、乌兰夫办公旧址、内蒙古党委办公旧址)为中心的红色景区矩阵,在把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传统发扬好、红色基因传承好的同时,深度挖掘文化遗产资源和文物背后的故事以及文物所传承的精神。并不断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推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使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下转第四版)(上接第一版)
红色文创“火”起来
前不久,在第17届中国义乌文化和旅游产品交易博览会上,兴安盟文创企业参加文创产品展销及2023年“神州春色”国内旅游宣传推广活动,20余款红色文创产品及民族元素文创产品亮相博览会,引来众多游客驻足观赏。
近年来,兴安盟把红色基因融入文化产品生产过程中,以兴安盟红色旅游景区为依托,设计研发了一系列如文具办公、书房茶道、生活美学、校园文创、旅游景区、影视动漫等兼具文化厚度、艺术高度和情感温度的红色文创产品,满足游客购物需求的同时,把兴安盟的“红色印象”带回家。
截至目前,共开发出7大类60余种红色文创产品,让更多红色文化基因以贴近生活的方式,展现出生动独特的面貌,以此激发大众探寻革命历史的兴趣。
红色研学“潮”起来
日前,内蒙古党委办公旧址和乌兰夫办公旧址迎来了一批“小红军”游客。来自兴安一小的56名学生身着红军服,在讲解员的引领下聆听红色历史、感悟红色文化。“今天我认识了乌兰夫爷爷,也知道了我们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我将好好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正在乌兰夫办公旧址参观的学生韩金熙激动地说。
近年来,兴安盟依托革命文物、纪念设施、红色剧目等红色资源打造红色研学体系,开展体验教学、主题党日等活动,因地制宜开辟“第二课堂”,让旧址遗迹成为“党史教室”,让文物史料成为“党史教材”,让英烈模范成为“党史教师”,开展小小讲解员、红色故事宣讲“七进”等活动,不断提升红色研学的吸引力。
此外,年初以来,各旅游企业依托兴安盟丰富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旅游研学实践活动,一批批游客在兴安盟重温红色记忆,汲取团结奋斗正能量。
红色演艺“亮”起来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2周年之际,位于科右前旗巴日嘎斯台乡的兴安农村第一党支部纪念馆,情景剧《半扇门板》正在精彩上映。来自兴安盟的各民族中小学生代表在纪念馆内接受革命的洗礼,感受英雄前辈们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兴安盟以红色演艺为重要着力点,通过旅游演艺的形式,打造红色情景剧《半扇门板》《乌兰河畔的红树林》,让革命历史“活”起来。英雄的事迹通过舞台演绎,为游客送上红色传统与时代精神激情碰撞的别样体验。
为巩固红色教育成果,提升红色教育品质,兴安盟还打造了《半扇门板》的续集——《那年花开》。兴安盟乌兰牧骑还打造歌舞剧《雕花的马鞍》《梦回乌兰毛都》《赞歌》《水韵阿尔山》和情景短剧《邰喜德》《张策夜谈》《守着你》等,不断丰富着红色旅游内涵。
随着红色旅游的创新和发展,兴安盟的红色品牌熠熠生辉。近三年来,兴安盟红色旅游共接待游客65万余人次,红色旅游已然成为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