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天津“额吉”把爱洒在草原
2023-07-12 18:19:46
□记者 武跟兄
知青岁月,承载着艰辛和磨练,记录着一代人奋发向上的情怀和不灭的信念。
对于天津知青、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获得者王力来说,曾经的“第二故乡”早已成为魂牵梦绕的故土,曾经的天津姑娘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草原额吉”。
56年,她把最美的岁月献给了草原,把最纯的爱恋献给了草原上的人们。
翻开贴满旧照片的影集,梳着麻花辫、穿着蒙古袍的王力俨然一副蒙古族姑娘的模样……
1968年,家境优越的天津姑娘王力响应祖国号召,离开繁华的城市,与12名知青来到当时的乌兰毛都公社傲力斯台大队,成为了一名插队女青年。
“第一次离家这么远,而且是从来没有体验过的牧区生活,在这里语言不通,饮食不习惯,环境不适应。”王力口中几句简单的描述,便把时间拉回到了56年前。
“那年9月4日,赶了两天的路,终于从天津辗转来到乌兰毛都公社傲力斯台大队。来之前我对吃苦做好心理准备的,可是,真正开始牧区生活之后才发现,困难远超我的想象。”王力说。
那是红旗漫卷、豪情满怀的年代,当最初的激情过后,便是漫长枯燥的日子,粗粝的饭菜和精神的贫乏,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大家就抱在一起痛哭,望着荒无人烟的草原、清冷的月亮,思乡之情更上心头。大家住一个大通铺,女生住在炕上,男生住在炕下,早上起来干农活。
“干活还能忍受,主要是吃很不适应。这里人们吃的都是牛羊肉,真是吃不惯,有的队友一闻味就吐,但是没有办法,只能一点点克服和适应。”王力回忆着,突然想起一件烧炉子的趣事,当地人告诉知青们牛粪可以烧火,于是烧炉子的时候,王力直接把湿牛粪扔进了炉子里,闹出了笑话。
日子一天天流逝,王力克服了生活上的种种不适应,开始自食其力。在接羔点和配种站的8年里,她不仅学会了挖土豆、割草等农活,还学会了放羊、挤奶、接羔等牧业生产技能。
很快,王力来到草原就有近一年的时间。“在那段特殊日子里,我还找到了相守一生的伴侣。”王力说,在配种站工作时,初识了拉西扎布。当时的拉西扎布比她大6岁,由于妻子过世,他独自抚养着一双儿女,在日常相处中,这个细心、淳朴的蒙古族汉子慢慢地走进了王力的心里。 (下转第四版)(上接第一版)
“1969年的冬天,我感冒发烧,为了给我买药,拉西扎布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骑马跑了30公里买来药,并且细心照顾我,让我特别感动。”王力回忆道,正是这朴实真诚的品性,让她顶住了家人的强烈反对,坚持了自己的选择。
就这样,25岁的王力与拉西扎布成婚,照顾起两个年幼的孩子,成为了草原上的天津“额吉”。
1972年,王力可以选调回城,但考虑到年迈的婆婆和年龄尚小的孩子,最终放弃了回城的机会;1980年母亲来电催促王力回天津接父亲的班,她再次放弃了。
1976年,科右前旗乌兰毛都中学成立,凭借着自身的学识和语言优势,王力主动申请成为了这里第一批语文教师中的一员。
“牧区的孩子语言基础不好,学习起来有点吃力,老师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为了能够让我们学好汉语,王老师自己先学会了蒙古族语言。”王力的学生宝力道说,王力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学生们都特别尊敬她。“我曾教过的学生如今成为了老师、医生、警察……这些走出草原的孩子们成了新时代的建设者。”王力自豪地说。
在27年的教学生涯中,她用爱和知识托起数以千计草原深处孩子的梦想。她在1983、1984年连续两年被评为盟、旗民族团结先进个人,1986年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1984年作为人大代表参加了科右前旗人民代表大会。从此她更坚定了扎根基层、扎根草原的决心。她说:“我愿意把知识的种子播撒在这片美丽的草原上,也为民族团结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004年,王力的爱人拉西扎布离世,4个儿女也都长大成人。离开家乡36年的王力回到阔别已久的高龄父母身旁,陪伴左右。然而,因为依恋草原的生活,王力不久便再次回到了乌兰毛都草原。
“我已经离不开这片草原了,它让我乐观、坚强、自信,我深深地热爱着这里,我抚养长大的儿孙也在这里成长生活,守护着这片美丽草原。”王力深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