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一版

白晶莹:“针”功夫绣出民族团结进步“花”

□记者 武跟兄

盛夏时节,气温升高,与之同样攀升的还有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产业园绣工们刺绣的热情和各民族兄弟姐妹亲如一家的浓浓情意。

日前,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产业园又接到了一批订单。为尽快赶制出绣品,会长白晶莹继续奋战在车间,带领绣工们用勤劳的双手实现共同富裕的梦想。

“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特色劳务品牌形象代言人”“非遗传承创新功勋模范人物”……虽有众多荣誉傍身,但白晶莹还是最喜欢被绣工们称为“白大姐”“白老师”“白姨”。

多年来,白晶莹把刺绣产业发展与非遗传承、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民族团结深度融合,将“指尖艺术”转化成为“指尖经济”,让2万余名各族绣工捧上金饭碗,过上了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一会儿飞针走线,一会儿热烈讨论。在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产业园车间内,几十名身穿深蓝色工装的绣工们各显身手,指尖起落,一针一线交织间一朵朵栩栩如生的花朵在绣布上悄然绽放。

白晶莹慢慢踱步,时不时俯身指导汉族男绣工,等到抬起头,笑容在脸上绽开。民族团结一家亲、手足相助共和谐的美好画面让人动容,一根小小的绣花针中激荡着团结奋进的力量。

白晶莹出生于一个传统的蒙古族家庭,母亲和姥姥都是远近闻名的刺绣高手。“小时候穿的衣服和鞋子上都是绣花,就连家里的被子、门帘、窗帘上的小花也都是妈妈绣的,每天晚上我都陪着妈妈在煤油灯下做手工活儿。”白晶莹说,这是从小练就的技艺,是儿时的回忆,更是扎根于心的情怀。

2016年,科右中旗从精准扶贫出发,把蒙古族刺绣作为特色产业扶贫的重头戏。白晶莹主动挑担,成为“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扶贫计划”的推动者。

为了发展蒙古族刺绣产业,白晶莹自己设计、               (下转第四版)(上接第一版)绘制蒙绣图案,现有的1072种刺绣产品和7000余张刺绣图案,全部出自她之手。之后,通过统一培训管理、统一材料发放、统一成品回收、统一收入结算的方式,她让各族群众在家门口掌握了就业技能。

回忆起第一堂培训课,现场的每个细节、每张面孔,白晶莹都清晰记得。原本可容纳100多人的教室,一下子来了300多人。他们有的坐在窗台上,有的蹲在地上,都嚷着要听“白老师”讲课。  

从起初上课时的心不在焉、说走就走,到后来的下课后围着白老师问:“绣一朵花真的就能挣到20块钱吗?”“能,一定能!只要我们一起坚持!”白晶莹坚定的语气让绣工们对巧手致富这件事动心了,也上心了。

“我们当中有各个民族的绣工,大家学在一起、工作在一起,收入越来越高,生活也越来越好了,现在年收入10万元不成问题。”曹峰笑着说。过去,曹峰从事瓦匠活儿,妻子下岗在家。2017年,他不幸患双侧股骨头坏死疾病,丧失重体力劳动能力。就在一筹莫展时,曹峰接触到了蒙古族刺绣,怀着试试看的态度夫妻二人开始参加白晶莹组织的培训班。在白晶莹的细心传授下,他们很快掌握了刺绣技能,并从简单的小花绣起,逐渐承接大订单,生活越来越好。

白晶莹所培训的群体,除科右中旗各族群众外,还涵盖了科右前旗、赤峰、通辽、延吉等盟内外各族群众,中华民族一家亲,被她真正落到了实处。

“作为非遗,蒙古族刺绣要想走出去,打开国内外市场,还需不断提升产品的创新力和竞争力。”为了不让绣娘们失望,白晶莹想方设法把这些绣品推向市场,探索出集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蒙古族刺绣产业市场运营机制。

“针对科右中旗绣工分散的现状,协会在各苏木镇设立了刺绣实训基地,把当地的绣工进行整合,采用订单模式,由协会发展客户、建立销售渠道,根据订单需求组织刺绣生产。”白晶莹说,通过这种产业模式,农牧民绣工在家中就可以接订单。

在产品研发上,白晶莹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积极推动蒙绣与中国四大名绣加强交流合作,研发出500多种独具民族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时尚旅游产品和家居产品。同时,借助美术家、书法家等艺术家团队,开展富有民族特色的精品样图创作。

2022年,白晶莹入选全国特色劳务品牌形象代言人名单,今年“兴安草原绣娘”斩获自治区级劳务品牌殊荣。 给技能“充电”,让就业“来电”,劳务品牌让各族绣工们实现了从“卖力气”到“凭技能”的全新转变。目前,依托“兴安草原绣娘”劳务品牌,白晶莹间接带动农村牧区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就业8万多人次,实现劳务品牌经济产值近5000万元。

一人培训,全家受益;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兴安草原绣娘”已成为兴安盟创业就业的“金名片”。

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的一级绣工双金亮回首过往,颇为感慨。2017年,她参加了白晶莹的刺绣培训班,靠着吃苦耐劳的拼劲,从基础的作品绣起,很快,她凭借一技之长,年收入达到了5万元。“团结才有力量,跟大家在一起刺绣非常开心,现在,我身边很多农村妇女靠着刺绣技能培训增收致富,生活越过越好。”双金亮高兴地说。

如今,在白晶莹的带领下,各族绣工们已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潜移默化地嵌入了心中,携手共“绣”“中华儿女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秀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