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一版

朴成奎:团结“稻”路上的好日子

□记者 刘也

7月3日,记者见到扎赉特旗绰勒银珠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朴成奎时,他正在试验田内查看今年新试验栽种的“旱种水稻”,黝黑的面孔不时流下汗水。今年,他拿出500亩地培育新品种,决心很大,压力也不小。

“按去年的试验结果看,‘旱种水稻’的产量不低,在栽种技术和节水方面有更大的优势。我做‘先锋’,成功了就推广给乡亲们,让大家节约成本、赚更多钱!”朴成奎边擦汗边说。

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自治区级人大代表,1967年出生的朴成奎是新时代的新农民,从种水稻到建立合作社,成立扎赉特旗绰勒银珠米业有限公司,注册“绰勒银珠”商标,研发完善绰勒银珠品牌大米有机和绿色两大系列,到拥有13个产品和“银珠一号”自有品牌,30余年来他带领村里的各族村民,不断做大水稻产业,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朴成奎自己建立的扎赉特稻米博物馆内,一张张记录扎赉特旗水稻发展“元老”的照片尤为吸引人的注目。“这位老人是朝鲜族,今年已经78岁了,我去他家看望时身体仍然很硬朗,还问我现在水稻产业发展得怎么样呢。”“这位老人是蒙古族,他不仅搞养殖还对稻米产业情有独钟。”“这位老人是……”朴成奎对这些照片背后的故事如数家珍,顺着他的手指,多年来朴成奎与村民们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发展致富的场景铺展在眼前。

除了一张张生动的老照片,博物馆内丰富的农耕器具、一粒粒稻米材料同样勾起人们的回忆。“这座博物馆记录了我们村老一辈团结奋斗的历程,我将这些珍贵的历史物件收集起来,让我们的下一代感受到民族团结的力量,                         (下转第四版)(上接第一版)让他们知道大家团结起来才能更好地发展,今天的好日子是各族人民一起奋斗得来的!”朴成奎介绍,扎赉特稻米博物馆即将成为学生、游客的研学地点,通过介绍稻米文化传播该地区各民族团结奋斗的深切情谊。

“我种水稻技术都是跟着朴成奎学的,从种到收都是他指导我的。”在扎赉特旗音德尔镇茂力格尔嘎查的稻田内,村民张富感激地说。

这几年,朴成奎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推出“订单种植模式”,强化与种植农户利益联结,引导农户在自家的农田种植优质水稻,从产品种植、加工生产到销售,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方位服务。待水稻成熟,朴成奎按照订单合同高于市场15%以上的价格回收合作社成员和联结农户的水稻原粮,每年让利500余万元。这既为公司提供了优质粮源,也保障了农户种植的水稻能够实现质优价高,目前已带动200余户稻农增收。    

每年春耕时,为了帮助乡亲们及时种上地,朴成奎都会把所需的种子、化肥赊给有困难的农民。每年赊出去的农资约有百万元,几乎占他一大半的本钱。有人问朴成奎图的是啥?他笑着说:“在我们这儿,不分哪个民族,我们都是一家人,我的愿望就是一起过上好日子。”

“我今年67岁了,还跟着朴成奎干呢,跟着他好日子真有奔头。”村民张有在朴成奎的合作社工作8年,这几天正忙碌着“稻田鱼”项目,朴成奎将这项工作交给他也十分放心。张有介绍,他在朴成奎的公司每年工资可达5万元,除了务工赚钱,500亩的稻田也托管给朴成奎,另有一笔不菲的收入。

近年来,朴成奎累计安置当地返乡农民工100余人次实现就业,创业孵化30余人独立创业。公司每年安排农闲村民短期就业2000余人次。还为一些懂经营的农户提供全程技术指导,通过垫资担保予以资金支持。

“不只是赚钱,生活上朴成奎也是为我操碎了心呢!”村民金志浩长年和朴成奎发展产业,但对朴成奎他另有一股特殊的情感。

“当年日子穷,又离了婚,是朴成奎拉了我一把,带我一起种水稻,后来又帮我重新找到了幸福。”回忆起那段日子,金志浩话语里充满感激。他介绍,当初日子过得困难,朴成奎不仅为他提供岗位、提供发展资金渡过难关,后来日子变好了,朴成奎又托人帮他相亲。

“我是朝鲜族,相亲对象是蒙古族,我有点害怕沟通不顺,求朴成奎和我一起去。”如今,金志浩不仅重组了家庭,夫妻俩还在朴成奎的公司兼职,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痴迷水稻一辈子的人、致富的带头人、生活的贴心人,提起朴成奎,村民们总有一句句令人暖心的评价,而在朴成奎心中,各族村民都是他携手与共、共同富裕的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