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二版

小蒜头敲响增收致富“金蒜盘”

□王昊宇

眼下正是大蒜丰收的季节,在突泉县突泉镇大营子村,一幅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光映入眼帘。蒜农们正忙着采挖、挑拣、装袋刚刚收获的大蒜,准备销往全国各地,丰收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村民金艳军种植紫皮蒜已经有几十年了,每年前后园子种植紫皮蒜产生的经济效益就足够全家用了。“你看我家种的大蒜,不仅个头大,而且长得均匀。今年的蒜薹和大蒜价格都很好,四亩地大蒜收入5万多元不成问题。”金艳军开心地说。

大营子村历来就有种植大蒜的传统,每家每户都种大蒜,少的几分地,多的达四五亩。紫皮蒜种植产业不仅给蒜农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还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

“我家就住在附近,趁着现在家里没有事儿,出来干两天零活,挑挑蒜、编编蒜,活儿不累,一天就能挣170元,挺好的。”村民于有凤说。  

庭院紫皮蒜,百姓金饭碗。大营子村按照“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思路,结合本村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土壤条件,把发展壮大大蒜产业作为带动本村群众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按照集中连片提质增效的思路,积极申请上级项目资金,按照脱贫户、监测户每亩3300元和普通户每亩3000元的标准实施庭院经济奖补,推动大营子村114户农户种植紫皮蒜。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大蒜品质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我们村的大蒜主要采取线上+线下的销售方式,由于管理到位,加上今年大蒜价格比每年高一些,蒜农获得了种植产量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亩产效益能达到1万元以上。”大营子村党支部书记李艳军说。   

随着庭院经济的强势发展,大营子村成立了突泉县溪柳紫皮蒜专业合作社,为庭院种植户提供蒜种调配、田间管理和市场销售等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技术服务。同时,坚持大蒜种植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方向,积极探索高效农作物轮种,形成“蒜+菜”种植模式,稳步提高产出效益。今年,大营子村大蒜种植面积达250余亩,产量200余吨,产值可达240余万元。

“我们村小蒜头成了群众增收致富‘大产业’,村民种植意愿也越来越强。下一步我们准备扩大种植面积,让更多百姓加入进来,带领他们继续致富。” 李艳军说。

现在,不仅大营子村家家户户都种起了紫皮蒜,紫皮蒜产业也已推广到了突泉镇、太平乡、六户镇3个乡镇的24个村,全县种植面积5000多亩,每年紫皮蒜总产量可达7500吨。紫皮蒜真正成为蒜农的“致富菜”,为他们敲响了致富“金蒜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