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专题

解读兴安粮  加减乘除的奥秘


扎赉特旗禾丰家庭农牧场『先建后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基地作物长势良好



突泉县突泉镇新生村徐成彦家玉米住进“楼房”



乌兰浩特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入户宣传科学储粮政策



兴安盟探索合作社代储模式



兴安盟农牧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在大田内开展工作



金农农业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将调制药剂加入机械中



柴卫中查看风干仓内粮食


□ 记者 刁博禹   

秋意愈来愈浓,天空高远清爽。兴安大地之上,金黄的稻谷如千层波浪,一望无际;各种瓜果累累,香气四溢。这片土地的丰饶与富足,正是“仓廪实,天下安”的最佳写照。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先强调的,就是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稳产保供。这是国家战略,也是兴安盟始终紧绷的“粮食安全”这根弦。

回顾2022年,兴安盟的粮食产量达到了134.3亿斤,实现了“十三连丰”,人均粮食占有量和商品量均位居全自治区首位。而在即将到来的2023年,全盟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预计达到1703万亩,较之去年增加了14万亩。

通过精心策划的“加减乘除”策略,兴安盟的粮食产量将会更加丰富,粮仓将会更加充盈。

改造农田  为丰产“加”码

在扎赉特旗禾丰家庭农牧场的“先建后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基地,一排排玉米矗立着,长势喜人,行间套种的大豆更是粒粒饱满。农场负责人杜文义看着这片生机勃勃的农田,心中感慨万千。就在去年,这2350亩的耕地还只是分散经营的普通农田。

今年,扎赉特旗被选为国家首批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试点。为了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积极发展,该地区充分调动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同时,他们还积极探索高标准农田“先建后补”的建设新模式,以加快粮田转化为良田的速度。杜文义就是这一新模式的受益者代表。

“高标准农田的‘高’就高在农田整体质量高,减灾抗灾水平高,粮食产出能力高。”杜文义说,“以前的路况非常糟糕,到处是坡坡坎坎,但现在路修好了,让机械能够在插秧和收粮时顺利进入田地,使排涝和抗旱都得到有效保障。”

他详细地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通过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大豆的保收和玉米的亩产都得到了显著增加。在种植1175亩玉米的情况下,年粮食产量增加了约70万斤。他表示,这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先建后补”项目的实施,这个项目优化了建设流程,缩短了建设周期,所有设备都在当年就投入使用。此外,根据相关政策,项目通过验收后,每亩农田还能享受国家80%到85%的补贴。  

兴安盟深刻认识到耕地与粮食的重要性,实行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积极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永久基本农田建设,充分激发了土地的潜力,已建成730.62万亩高标准农田。2023年,上级分配给兴安盟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为71万亩,分别采取常规模式、先建后补模式、EPC模式进行实施,目前这些任务已经全部开工建设。   

此外,兴安盟还利用社会资本投资建设了20万亩的高标准农田,采用“EPC+O”模式进行建设,这些项目也已全部开工。这些措施的实施,将进一步提高兴安盟的耕地质量,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目前,兴安盟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大地回响着机械车辆的轰鸣声。在这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丰收的交响曲已经奏响。

科学储粮  为丰收“减”耗

“玉米上楼,售粮不愁,科学储粮,减损增收。”在扎赉特旗音德尔镇巨宝村,农户们口口相传的这句顺口溜,道出了科学储粮的精髓。现在,将粮食存入现代化的“新楼”,已成为巨宝村的新风尚。

吕东林,巨宝村的一位村民,对现代科学储粮方法带来的收益深有感触。他说:“去年,我与保收农业专业合作社签订了200亩玉米的社会化服务全程托管订单。收割后的玉米直接进入风干仓,经过5到7天的风干处理,玉米完全变干后就可以直接出售。这样一亩地比往年能多收入140元到150元。”

减损即等于增产,降低消耗即等于增加收入。据统计,兴安盟每年秋后储粮环节的损耗量约占总量的6%至10%,损失金额高达12亿元。然而,在2022年,兴安盟大力推进庭院立体储粮、合理建设集中储粮点、探索“粮食代存”模式等一系列创新措施,再造“无形良田”。

通过这些举措,全盟成功科学储存了72亿斤的玉米,占当年产量的60%。按照5%的减损率计算,成功减少了3.6亿斤的损耗,储粮损失减少了将近4亿元。这不仅实现了减少损失的目标,而且相当于节省出了一个“国家产粮大县”的产量。

走进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义勒力特嘎查的农户谢永胜家,看到院子内整齐排列着68座特别的“楼房”。这些“楼房”全部用铁丝网搭建而成,外形独特。谢永胜介绍说,这种特殊的建筑被称为“玉米楼子”,具有不轻易老化的特性,同时具备良好的通风降温效果,还能有效防止虫害。使用这种建筑储存粮食,可使年损失率从过去的8%左右大幅降低到2%左右。

为了保障粮食安全,乌兰浩特市积极推广“存粮在库”的发展模式。政府鼓励粮食收购企业建立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为农户提供代储存、代清理、代烘干、代加工、代销售等一站式服务。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帮助农户降低了粮食储存过程中的损耗,也实现了企业受益、农户受惠、政府放心、群众满意的目标。

科技赋能   种业振兴“乘”势而上

在兴安盟农牧科学研究所的试验田里,丰收的景象映入眼帘。作物育种与栽培研究科的科长高欣梅带领着她的团队,正在试验田中进行研究工作。试验田中竖立着近千块育种标识牌,这些牌子犹如一面面希望的旗帜,给百姓带来了信心,让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高欣梅用简单而质朴的语言告诉我:“这些试验作物都是由我们的研究员们精心培育的。试验田团队最多时有8名研究员,我们要对这100亩田地里的作物进行生长研究。2023年,我们的研究所自主选育和引进的野生大豆、彩色小麦、荞麦种子等实验材料,将随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飞向太空,启动空间搭载实验。”

农业现代化,种业是基石,必须推动民族种业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对种业振兴念兹在兹。“太空种子”是兴安盟育种事业发展的结晶与缩影,更是为“中国碗”装更多“兴安粮”的志气与“芯”愿。   

截至2022年底,兴安盟已成功培育出126个新品种。2023年,兴安盟的“内蒙古自治区北方寒地水稻育种创新重点实验室”获得批准,成为全区唯一一个专注于水稻领域的重点实验室,这标志着兴安盟在水稻育种领域取得了新的突破。此外,“兴安盟大豆生物育种制种基地”也获批成立,成为全区第一个大豆生物育种制种基地。

走进科右前旗巴日嘎斯台乡保安村的大豆制种基地,5000亩的土地上,一根根滴灌管在地头时隐时现,蜿蜒伸向远处的田间。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大豆植株傲然挺立,充满生机。  

“这些滴灌管在播种时,随种子一起埋进土壤”,科右前旗裕丰种植合作社理事长谢会俯下身,指着这套设施介绍着,眉宇间露着自豪。“这是水肥一体化系统,滴灌管浅埋到地下3至4厘米处,每隔30厘米左右就有一个小孔,水分和肥料可直达作物根部,效果好着呢,丰收也有了保障。”   

据悉,科右前旗2023年获批成为自治区大豆制种大县,建成大豆制种基地5万亩,年产大豆种子1500万斤。此外,兴安盟还打造了12个千亩优质高效增粮示范区,集中推广玉米密植优良品种、水稻浅湿干交替灌溉节水等高质高效技术模式。

政策惠农  免“除”农民后顾之忧

在突泉县太平乡五星村一处玉米田里,6架无人机腾空而起,在田间来回穿梭喷洒水肥,进行“一喷多促”飞防作业,为农作物送来了一场及时的“营养雨”。  

“在突泉县农牧和科技局的协调和指导下,我们金农农业专业合作社承担着太平乡所有农田的飞防任务,现已飞防9427亩地。”突泉县金农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宫小朋,轻松地用手机“指挥”着无人机进行作业。

据了解,兴安盟“一喷多促”以增产减损为目标,以叶面肥为主、杀虫杀菌剂为辅。截至目前,全盟出动植保无人机1090台(架)次,让385万亩大田“抓足秋膘”,确保粮食丰产丰收。  

兴安盟“一喷多防”作业的高效完成,也彰显出兴安盟拓展为农服务领域,优化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加速度”。

“今年种了350亩地,从耕、种、防、收等全部托管给合作社,真没想到咱农民也能当上‘甩手掌柜’!”突泉县突泉镇平原村村民赵亮和记者分享着喜悦。年初,赵亮以全程托管的形式,将土地托管给突泉县艳梁农业机械化种植专业合作社。“闲”来无事的他还在合作社找了份工作,又增加一笔不小的收入。

近年来,兴安盟出台一系列政策和举措,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和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构建。2023年,全盟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1299家,现已开展社会化服务726万亩,服务农户7万余户,农业机械化率达到91.42%。兴安盟借助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户提供“一条龙”服务,让田地变成“大车间”,农业生产走向“流水线”,解决了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干了不划算的生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