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植兴安大地 描绘气象万千
—— 兴安盟气象系统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纪实
2023-10-15 18:21:38
中国气象局为突泉县工农小学捐献图书
杨丽芹通过“智能节水灌溉气象服务”小程序查看土地墒情
索伦气象站工作人员检查设备
智慧+气象服务,让大棚种植有章可循
中国气象局专家在金柱家庭农场建设土壤检测分析实验室,为农民免费提供服务
学生在气象科普课堂上感受科技魅力
中国气象局挂职突泉县太平乡五三村驻村第一书记刘为一查看作物生长情况
中国气象局为聚美恒果采摘园安装的数字农业智能监控系统
“校园气象科普嘉年华暨气象防灾减灾宣传科普草原行”活动在突泉县工农小学启动
兴安盟唯一一座“中国百年气象站”(七十五年)——索伦气象站
□记者 刁博禹
金秋时节,伴随着丰收的足迹,2023年“千乡万村气象科普行”媒体采访团走进兴安盟,在田间地头,在山水之间,感受气象服务保障产业发展的细致入微,见证气候资源变身经济效益的生动实践,触摸气象赋能兴安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动。
“气象+农业” 开启乡村振兴新“篇章”
时下,走进突泉县太平乡五三村智能节水灌溉气象服务示范区,一处处标准农田形如棋盘,极目远望,满目金黄。
丰收在望,村民杨丽芹喜不自禁。“我在这里有20亩土地,以前使用大水漫灌的方式不仅浪费水,还需要专人全天看护。自从采用了智能节水灌溉系统后,只要打开手机,就能收到农田是否“喝饱”了的提示,既节省了人力,又节约了水资源和肥料。”杨丽芹的话道出了智能节水灌溉技术的智慧所在。
2022年,在中国气象局的精准帮扶指导下,突泉县气象局成功建立了全国首个县级农业气象科研工作站。在太平乡,他们与农业农村部门携手合作,共同建设了高标准农田、水肥一体化和智能气象节水灌溉等项目。由此,全国首个智能气象节水灌溉示范区在呼应而生。这一系列的创新举措为推动突泉县的农业现代化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并树立了县级农业气象科研工作的标杆。
太平乡党委书记陆兴伟告诉记者,智能气象节水灌溉示范区每年节水达70万吨以上,通过实施项目,农田亩产都在1600斤以上。
庭院紫皮蒜,百姓金饭碗。在五三村村民许贺春家,仓库的墙壁上挂满了蒜辫子,园子里种满了白菜。“别看我这园子就一亩多地,收入可不少。除了种大蒜的收入,夏天还能抽一茬蒜薹卖,起蒜以后再种一茬大白菜。一年两茬三个秋,纯收入在2万块钱左右。”许贺春高兴地介绍道。
五三村土壤肥沃,十分适合紫皮蒜生长,种出的大蒜皮薄头大味道好,非常受外地客商青睐,已成为突泉县绿色农特产品一张名片。突泉县气象局为农户提供紫皮蒜全生育期的专项气象服务,并组织农业气象专家深入农田开展技术指导服务,根据大蒜生长的不同阶段、节点和生长情况,利用微信服务群、大喇叭等方式向种植户发布气象服务信息。
好气候孕育好产品,也带来了高附加值。在中国气象局的定点帮扶下,突泉县太平乡五三村的明星产品紫皮蒜获得了“中国气候好产品”认证。从2020年起,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联合内蒙古自治区气候中心和突泉县气象局,对紫皮蒜开展气候品质指标构建和气候品质评价工作。突泉县紫皮蒜气候品质评价等级连续三年均为“优”。“中国气候好产品”的成功认证,将助推紫皮蒜市场附加值提升约20%。
“气象+应急” 当好防灾减灾“哨兵”
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是气象部门务必坚守的“阵地”。作为“哨兵”,兴安气象人始终以最警觉的目光,监测着全盟天气气候形势最细微的动向。
今年7月,全盟降水异常偏多,平均降水量188.4毫米,较常年同期多263%,防汛形势十分严峻。
盟气象局监测到7月13日夜间至15日全盟将出现大范围的暴雨天气,与盟应急管理局、盟水利局、盟住建局等部门联合会商,研判天气形势发展。7月14日,暴雨如期而至,科右前旗兴安水库出现险情,超出汛限水位3.3米。
“我们24小时值班,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当日19时40分,向盟里汇报了水库上游雨情和未来天气趋势。22时30分,水库险情基本解除,切实发挥了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兴安盟气象局副局长张大伟说,2023年汛期,全盟各级气象部门与各级应急管理、水利、水文、自然资源等部门联防联动应对强降雨天气,全盟共联合发布山洪、中小河流洪水和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31期,发布各类预警短信86810人次。
防灾减灾水平的提升,是全盟气象系统努力构建现代气象体系的缩影。
在2023年“4·10”堵截蒙古国草原大火气象服务中,盟气象局充分发挥“中国局-内蒙局-兴安盟局-阿尔山局”四级联动优势,利用气象部门卫星遥感、人影等科技手段精准开展服务。
“阿尔山位于东北天气系统上游,在生态文明建设、森林草原防灭火、监测预警、防灾减灾等方面气象服务需求迫切,并处于雷达监测盲区内。”盟气象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武金虎告诉记者,2019年,在中国气象局的支持下,全区首个多普勒双偏振天气雷达——阿尔山新一代天气雷达项目正式启动,2022年6月正式纳入全国雷达观测网业务运行。目前,阿尔山市已有气象观测站26个,基本实现镇街、主要景区景点气象监测全覆盖,护佑边疆的绿水青山。
“气象+旅游” 为文旅经济赋能添彩
站在阿尔山市国家森林公园大门口,一眼就能看到门口电子显示屏上实时显示的气温、气压、湿度等气象数据,这是阿尔山市气象台为游客提供的一份贴心服务。近年来,盟气象部门围绕阿尔山杜鹃花、油菜花、秋景等特色景观,有针对性地开展旅游气象服务,并通过政府门户网站、旅游服务平台对外发布气象信息。
“我们通过‘气象+旅游’生态气象服务,实现气象与城市发展战略的有机结合和有效对接,让气象服务成为旅游产业发展‘新动能’,生态旅游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强劲纽带’。”武金虎说,盟气象局积极构建“盟市协同、互为支撑”的旅游气象服务运行机制,对全盟全域旅游气象服务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兴安盟气象微信公众号在原有天气预报的基础上增加了各景区、景点介绍,以及旅游路线、旅游气象信息提醒等内容,为游客提供旅游气象服务。
“气象部门的服务日趋精细丰富,为游客提供了出行依据,更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阿尔山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白峰说。
为充分展现品牌效益和知名度,将优质气候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今年,中国气象局将全国首批、全区首个“避暑旅游目的地”标牌颁予兴安盟。“避暑旅游目的地”是国家气候标志的子品牌,是衡量一个地区避暑旅游气候、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和权威认定。“避暑旅游目的地”的获评,有利于充分整合区域良好的气候和生态资源,进一步拓展全盟旅游产业发展空间,助推全盟旅游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青蛙叫,大雨到”“日落红云升,来日是晴天”……自古以来,这些琅琅上口的谚语帮助人们认识天气气候,更好地安排生产生活。而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全盟气象系统将依靠精密的监测设备、精准的数值算法,提供更加精准的气象服务,为全盟各部门、各行业的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