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二版

“家门口”就业开启增收“薪”发展

□记者  许文军

随着冬季的来临,阿尔山市的气温骤降,寒意逼人。但白狼镇食用菌种植基地内却是一片生机盎然。只见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将藏在稻草、木屑和牛粪铺制的“温床”上的赤松茸稳稳摘下,码满了一个个箩筐。

“赤松茸可是我们的宝贝疙瘩,它长势越喜人,我们的钱袋子就越鼓,日子就越甜!”正在忙着采摘赤松茸的白狼镇居民孔德财高兴地说,他每天采摘赤松茸的工资是200元,一个月下来收入能达到几千元。

今年,白狼镇实施赤松茸生产加工一体化建设项目,新建钢架冷棚50座,改建冷库厂房,购置速冻库、冷藏库及保鲜库设备,解决了40余户居民的就业问题。

“在丰收高峰时段,赤松茸大棚需要二十余人同时作业,这给周边无法外出务工的人员以及脱贫户提供了就业机会。”白狼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张志介绍说,除此之外,白狼镇不断探索创新就业模式,帮助村民实现顾家、挣钱两不误,有效解决了闲置劳动力、半闲置劳动力就近充分就业问题,开辟了一条乡村振兴“薪”路子。

“现在年纪大了,重活也干不动了,镇里给我这个工作岗位,不仅活不累,每个月还有600元固定工资,我十分满足。”说起现在的生活,王铁众觉得干活有劲头,未来有奔头。和王铁众一样,陆成河、李玉利、杨建才也都在家门口上了岗,变成了“工薪族”。用他们的话说,在家门口就有活干、有钱挣,过好日子的信心越来越足了。

“乡亲们的生活情况和收入状况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根据实际情况,帮助有就业需求的半劳动力、弱劳动力等特殊群体实现居家就近就业,提高家庭收入。”白狼镇林俗村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马青云表示,今年3月,白狼镇通过增加保洁员、道路养护员、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6个,安置符合条件的群众在家门口就业5户6人,让无法外出务工或缺乏就业机会的劳动力有了稳定收入。同时,鼓励乡亲们把小产业做大,拓宽产业发展“钱”景,有效增加群众的收入。

作为白狼镇主动申请脱贫“第一人”,杜春龙回忆说,那个时候由于樟树、云杉树苗市场需求不大,树苗是越种越穷,日子是越过越困难。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白狼镇党委、政府和帮扶干部出谋划策,为他提供种植花卉技术、资金、场地等方面的扶持,让他吃上了“技术饭”,种上了“致富花”。如今,每年收入10万余元,日子是越过越忙碌,越过越红火了。

在白狼镇,像杜春龙这般“华丽变身”的故事还有很多,王德贵养的羊从2只发展到22只、赵红英经营的美容店生意越做越好、王辉开的烧烤店收入也节节攀升……一路奋进,一路“丰”景,“家门口”就业托起了乡亲们稳稳的幸福,让增收致富“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