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旗县新闻

“三交”互嵌  共生繁荣的“突泉样板” □曾令刚


养老服务站练书法



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教村民剪纸



突泉县乌兰牧骑表演《畅游突泉》



养殖技术宣讲


突泉县位于内蒙古兴安盟中南部,下辖6镇3乡188个行政村,居住着汉族、蒙古族、满族、回族等31个民族群众,其中48个村与周边省(市)旗(县)毗邻相连。突泉县委、县政府将跨区域共建联创作为落实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重要举措,与兴安盟科右中旗、科右前旗和吉林省洮南市等地开展“互联共建”活动,打造了各民族“三交”互嵌、共生繁荣的“突泉样板”。

联创共建  携手发展“亲加亲”

“紫皮蒜苗种子出芽后,需要保持土壤湿润,否则会影响蒜苗的正常生长,要注意适量浇水。”谷雨刚过,在突泉县突泉镇柳河村的300亩紫皮蒜种植基地,一场由突泉县柳河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组织的紫皮蒜发展交流会上,来自科右中旗代钦塔拉苏木代钦塔拉嘎查的10余位村民正在学习紫皮蒜种植技术。柳河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会长田成林就紫皮蒜的种植、生长环境、市场前景、收益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

“各族村民常来常往、亲如一家。柳河村村民庭院经济发展得好,我们嘎查的村民牲畜养殖有经验,大家在一起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发展。”科右中旗代钦塔拉苏木代钦塔拉嘎查党支部书记郭海玉说。

近年来,柳河村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探索“党建带创建、促进会带群众、集体带经济、活动带三交”的工作思路,成立了柳河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吸纳有影响力和带动力的致富能手、文艺爱好者、妇女代表、村民代表加入,常态化开展“三学一带一创”活动。并通过与代钦塔拉嘎查开展联创共建,探索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路径,大力发展紫皮蒜和肉牛产业,全村紫皮蒜种植面积425亩,实现庭院经济全覆盖,肉牛存栏数达900余头,全村人均收入由2018年的9000元,增长到2023年末的2万元,成为“民族团结传佳话 携手发展‘亲加亲’”的生动实践。

孝老爱亲  中华美德代代传

“王冬梅,公公患病多年。家庭重任肩上担,精心照管在床前。孝敬老人好榜样,大力宣传正能量。教子有方传佳话,辛勤劳作不悲观。庭院经济发展好,勤劳致富有成就……”这琅琅上口的快板《王冬梅好榜样》是柳河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创作的文艺作品,在突泉县村屯广泛传唱。柳河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群众心中生根发芽、成长壮大。

“柳河村以党建为引领,以促进会为带动,开展各项工作,涌现出了全区最美家庭王冬梅、庭院种植大户刘树德、养殖大户赵鹏飞等一批先进人物。我们还通过‘五老说’的形式,讲身边的人和事,鼓舞村民在乡村振兴中显身手、作贡献。”田成林介绍说。

2021年8月,突泉县在全区率先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以下简称“促进会”),依托1个县级促进会、10个乡镇促进会、203个村(社区)促进会和2380名注册会员,形成了“1+10+203”县乡村三级网络格局。创新提出“166”工作机制,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有效搭建“六个活动载体”,积极发挥“六个作用”,为基层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社会治理等方面工作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聚焦开辟了新路径。

理论宣讲  红色文化入民心

突泉县通过县乡村三级促进会,依托红色文化研究会,搭建理论研究载体,将在红色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较深研究、较大影响力的优秀机关干部、学者等42人纳入红色文化研究会,开展“红色资源保护和传承”课题研究,弘扬老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同时,开展了红色文化培训,共85期,覆盖4600余人。充分利用突泉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醴泉故事 突泉手创”突泉县民俗非遗体验馆、学田乡知雨阁和“板凳学堂”等平台载体,开展“守墓老人汤吉祥的承诺和信仰”“长春岭剿匪记”等故事宣讲,宣讲覆盖5万余人。

“我们以‘三学一带一创’为重点,开展‘石榴籽同心筑梦’系列主题活动3000余场次,覆盖各族群众20万人次,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项工作走深走细走实。”突泉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会长刘兴华说。

突泉县通过县乡村三级促进会,依托政策理论宣讲团,搭建宣传教育载体,有效发挥宣传导向作用。成立了由各单位宣讲骨干、乡镇宣传委员、百姓名嘴等组成的政策理论宣讲团,推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精品宣讲课程,深入各机关单位、各乡镇开展“民族理论进课堂”系列专题宣讲培训活动200余场(次),覆盖1.2万余人(次)。

突泉县通过县乡村三级促进会,依托县乌兰牧骑、舞蹈家协会等,创作了“弘扬中华文化,传承红色精神”主题微视频系列作品42部,成立6个工作组深入乡村、社区开展以“中华民族一家亲”“逐梦乡村·我们的舞台”“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等为主题的文艺汇演活动400余场,编排《畅游突泉》《幸福在明天》《老谢相亲记》《守墓老兵》等16部原创作品,在寓教于乐中有形有感有效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力发挥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化引导作用。

在突泉县第五中学,一场红色故事会正在举行。突泉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小石榴籽”社团的同学们声情并茂地把革命英烈、劳动模范、身边榜样的先进事迹,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催人奋进的片段重现在大家眼前。

突泉县通过县乡村三级促进会,依托“小石榴籽”社团,搭建青年培育载体,有效发挥培根铸魂作用。印发《突泉县青少年“小石榴籽”社团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全县28所中小学校均成立“小石榴籽”社团,由团县委书记任团长,教育局团委书记及全县28所中小学团委书记、大队辅导员作为成员,积极打造“一校一品”特色社团,目前已有注册会员700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突泉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用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实际行动唱响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