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团结之花在岭上兴安常开长盛
2024-06-22 18:48:35
□记者 胡日查 韩学文 孙崇正 王越 周新育
特约记者 高敏娜
在广袤的兴安岭上,一曲同心筑梦的壮丽乐章正高亢激昂地奏响;在这片充满红色传统的沃土里,民族团结的绚丽花朵正竞相绽放。
这里,是内蒙古自治政府诞生的神圣之地,也是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早成功的实践之域。1947年5月1日,那振聋发聩的第一声号角在兴安盟的上空回荡,为北疆儿女带来了崭新的希望与梦想。自此,红色基因在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成为兴安盟各族干部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动力。
近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兴安盟不断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两次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的殊荣,并被确立为内蒙古打造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的样板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示范区,以及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优越性的重要窗口试点。
强化党的领导 夯实民族工作基础
兴安盟始终将民族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不断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入开展党建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专项行动,构建了一个“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协同作战、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民族工作新局面,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植根于兴安盟各族群众的心灵深处。
在民族工作的实践中,兴安盟明确回答了“为何干、如何干、谁来干、怎样干好”等一系列关键问题。兴安盟不仅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三定”规定,还将其纳入年度计划、工作要点和工作总结,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制度文件,进一步明确了任务目标,压实了各级责任。 (下转第四版)(上接第一版)
兴安盟深知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根基和生命力均源于各族群众,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以及国民教育体系,确保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教育培训方面,兴安盟充分发挥党校的主阵地作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纳入盟旗两级党校的主体班次中,并创新性地开发了“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教学课程体系,截至目前已培训学员64期、6000余人次。与此同时,相继挂牌成立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研究中心和理论研究基地,为深入研究和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坚实的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兴安盟还创新性地建立了盟委书记民族工作谈话制度,通过定期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相关的重点工作、重要问题和重大事项专题谈话,有效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地。这一做法得到了国家民委的高度认可,并被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根深叶茂,本固枝荣。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兴安盟各族儿女心手相连、守望相助,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共同描绘出一幅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美丽画卷。
赓续红色血脉 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兴安盟深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基石。近年来,兴安盟充分发挥10处宣传教育基地、23处实践创新基地和1088个促进会的积极作用,汇聚各方力量,守望相助,共同打造这一精神高地。
非遗展示、主题购物、演出展览、旅游参观……每逢周末,“体验一次共有精神家园”活动便会如火如荼地在兴安领创·展示体验中心开展,游客们可以在这里“一站式”领略北疆文化的璀璨瑰宝。兴安盟充分挖掘利用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五一会址等红色资源,组织开展“经历一次光辉岁月”“感受一次五一大会”“体验一次共有精神家园”等一系列红色主题活动,让各族干部群众在参与中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党的恩情,更加坚定地听党话、跟党走。
每逢重要节日,科右前旗满族屯满族乡的牧民们都会迎着初升的朝阳,齐声高唱国歌,将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在祖国北疆的辽阔边境线上。这一幕幕动人的画面,正是兴安盟深入开展“抵边牧户升国旗”“最美边防线齐心戍北疆”等活动的生动写照,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牧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在边境地区干部群众中凝聚起“扎根边疆、心向中央”的深厚情感,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走进位于兴安盟委党校的“蒙古马精神”主题教室,仿佛置身于一幅幅生动的历史与现实交织的画卷之中。作为全区首个“蒙古马精神”主题教室,这里运用图片、文字、音视频、实物、真实场景复原等形式,成为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式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现场教学阵地。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文艺如诗,寄情于景。多年来,兴安盟深入挖掘文艺文化资源,创作了《赞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一批体现中华民族文化底蕴的文艺作品,借此展现中华民族精神风貌,更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此外,兴安盟以“石榴籽同心筑梦”为主题,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等创建工作为引领,创新活动载体,开展了万余场特色实践活动,吸引了百万名各族干部群众热情参与,形成了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在活动中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与友谊,更在潜移默化中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动高质量发展 各族群众共同富裕
曾经的兴安盟,属于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内蒙古“最穷的地方”。然而,兴安盟人民并没有被贫困所束缚,而是怀着对小康生活的热切向往,接连“拔穷根”“甩穷帽”,交上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时代答卷:6个贫困旗县市、602个贫困嘎查村全部实现脱贫摘帽,4.85万户、10.5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一历史性成就为全盟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生动实践。
兴安盟持续增进民生福祉,通过“四大行动”和“六大举措”保就业、促增收,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连续5年排名全区前列,还谋划实施了一系列重点项目兴边富民,打造“一流边防线”让各族群众的幸福生活不断“升温”。
2023年全盟粮食产量突破135亿斤、牧业年度牲畜存栏1290万头只;2023年全盟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分别增长82%、130%,获评中国首个全域“避暑旅游目的地”称号;全盟新能源装机近三年新增400万千瓦,新能源电力装机占总装机的68.7%;先后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盟”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荣誉称号……兴安盟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地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在聚焦办好两件大事、全力推进“六个工程”、持续抓好“三稳五进”的过程中,逐步彰显兴安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势头,实现全盟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548亿元至2023年的703亿元的大幅跃升,展现出全盟各族群众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积极实践和显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