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团结之花在岭上兴安常开长盛
——兴安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综述(下)
2024-06-23 18:43:19
□记者 胡日查 韩学文 孙崇正 王越
周新育 特约记者 高敏娜
回首过去,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兴安盟141万各族儿女紧密团结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勇立潮头,在风雨兼程的奋斗历程中书写着辉煌篇章,共同绘制出一幅幅团结奋斗、共筑梦想的壮美画卷。
展望未来,兴安盟将牢记党的嘱托,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以更加坚定的步伐向着全面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盟的目标迈进,为打造全方位建设的“模范自治区”贡献兴安盟的智慧和力量,让民族团结的绚丽之花在这片红色沃土上绽放得更加灿烂夺目。
深化交往交流交融 推动各民族互嵌融合
石榴花开,心手相连。兴安盟全面落实各族青少年交流、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不断推动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双向交流促交融。湖北省民宗委携手内蒙古自治区民委在兴安盟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鄂·蒙在行动——送茶送文送健康北疆行”活动,搭建起两地交往交流交融的纽带桥梁。同时,兴安盟与北京市、吉林市、长春市、宜昌市等地区建立青少年双向交流合作机制,促进各族青少年跨区域、全方位、多样化交流。
互帮互助一家亲。全力提升大乌兰浩特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和承载能力,建立健全流动人口管理机制,在城市社区建设进城农牧民就业服务站,打造各民族群众学习之家、阳光之家、平安之家、康乐之家,创造更加完善的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社会条件。
以旅促融助发展。承担全国第一批旅游促三交试点任务,规划打造爱国线、团结线、感恩线、奋进线、文明线五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文旅线路;举办亚洲大学生电影节、全国大学生草原文化旅游节、那达慕大会等活动,让各族群众在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旅游体验中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今年“五一”假日期间,全盟共接待游客61.2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21亿元。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精彩丰富的文艺作品能够加深各民族情感、增强中华文化认同。
“文艺在电视上、在广播里、在艺术馆里。”从前,农牧民会这样说。而今,群众编、群众演、群众看,“逐梦乡村·我们的舞台”让百姓登台成为主角,3400余场农牧民文艺活动将党的创新理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融入文艺节目,融入现场宣讲、移风易俗等志愿服务活动,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
一条宣传语,叫响一座城。2022年8月15日,随着全国首个域牌形象——“兴安岭上兴安盟”在北京发布,兴安盟知名度和美誉度显著提升,极大激发了兴安盟各族群众的家乡自豪感和发展自信心,树立起兴安盟自信自强、踔厉奋发的良好形象。
走进兴安盟红城初级中学的校园,琅琅的读书声不绝于耳,同学们正在用标准的普通话诵读经典文学作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各民族文化认同、情感沟通、信息交流的心灵钥匙。兴安盟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断夯实“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的思想基础。
2020年起,兴安盟平稳有序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并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目前,全盟73所原民族语言授课中小学全部推行使用三科国家统编教材,46所原民族语言授课幼儿园全部使用国家通用语言开展保育教育。2023年,全盟三科统编教材中考一张卷顺利实施。兴安盟语言文字应用与教育督导评估中心被教育部、国家语委评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先进集体”。 (下转第四版)(上接第一版)
此外,兴安盟不断深化民族工作内涵,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升级版”。深入实施“百千万示范引领”工程,率先启动全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盟建设工作,制定“1+8”工作标准、达标举措和测评指标体系,在机关、学校、嘎查村、宗教活动场所等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八进”工作,在推动乡村振兴、促进产业发展、保障改善民生等领域,积极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浓厚氛围。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评选,深入挖掘、大力宣传生动故事和感人事迹,先后有156家集体和208名个人受到国家和自治区表彰,用身边事教育人、影响人、感染人。
树立法治思维 提升民族事务治理能力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兴安盟全面贯彻执行民族事务法律法规,持续在完善政策法规、管好意识形态阵地、加强基层治理上下功夫,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案件,一视同仁、一断于法。
在国门前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在三潭峡走过“同心桥”,一家亲手牵手,永远向前走;在石塘林古怪嶙峋的熔岩里找寻顽强的“团结树”“和睦树”……走在阿尔山各处景区里,随处可见的民族团结标识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
兴安盟率先推动各级将宣传、统战、民委部门纳入同级城乡规划委员会成员单位,加强对各类规划和重大工程项目的前置把关,以不低于30%的比例对重点项目进行抽检,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贯彻到历史文化宣传教育、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城市标志性建筑建设、旅游景观陈列等相关方面。
在城市社区和农村牧区大力实施“石榴籽家园”建设行动,两年来,累计评选命名“石榴籽家园”133个,“最美石榴籽家庭”1024户。
“家门口”唠嗑队走村入户,群防群治队伍助力平安建设,法治宣传标语醒目可见,熠熠警徽守护万家灯火……从社区街巷到田野乡间再到景区景点,一幅幅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安定祥和的平安画卷正在兴安大地徐徐展开。
民之安乐皆由治。兴安盟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确保民族事务治理在法治轨道上运行,维护各族群众合法权益。
生活中遇到矛盾纠纷怎么办?如何从简单平息纠纷到根治引发矛盾的本源?兴安盟探索开展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三调”联动和“四所一庭”联动,不断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深入推进平安兴安、法治兴安建设。
“信访代办员帮我们解决了多年未解决的问题。”扎赉特旗胡尔勒镇村民包老汉因与邻居因草场界限划分不明而产生矛盾,数年来,双方多次发生冲突。胡尔勒镇信访代办员深入双方家中,明确症结所在后耐心开展调解,破除双方心理壁垒,最终在草场上划出明显分界线,事情得到圆满解决。
为不断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兴安盟建立县乡村三级信访代办制度,做到随有随接、接诉即办、应代尽代。同时,扎实推进“一站式”政务服务大厅建设,将民族工作重心下沉到苏木乡镇街道、村嘎查社区,不断提升基层民族工作治理水平。
如今,兴安盟141万各族群众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将“北疆枫桥·善治兴安”品牌擦得越来越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