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岭上兴安 见证“石榴花”开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活动侧记之一 □文/记者 许文军 韩雨格 刘也 图/记者 毕力格 包宝音德力格尔
2024-06-25 01:35:20
小小红色宣讲员吸引媒体记者的目光
媒体记者观看《五一大会》情景剧后留下深刻感受
活动启动仪式现场
情景剧让在场媒体记者感受一次“五一大会”
媒体记者现场探讨稿件
兴安盟红城小学的马头琴社团表演赢得在场媒体记者的称赞
记者们用镜头记录现场
媒体记者在兴安领创·展示体验中心采访
兴安北京社区中华文化大讲堂
走进兴安北京社区
走进五一会址
了解内蒙古,从兴安盟开始。
6月24日,由中央宣传部会同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开展的“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活动,在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启动。
来自中央和自治区级主流媒体的编辑记者们,深入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大会会址、中国共产党内蒙古工作委员会办公旧址、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兴安盟红城小学、科右前旗兴安北京社区、兴安领创·展示体验中心等地采访调研。
采访团步履不停,用笔触书写、用镜头记录,多角度、全方位报道兴安盟各族人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取得的成就和进步,共同见证民族团结之花在岭上兴安竞相绽放。
红色地标焕发时代光芒
红色,是兴安盟历史长河中隽永的颜色,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象征。采访团首先来到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大会会址,这里的每一块青砖、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感。
大家轻轻踏入这座历史的殿堂,细心观看每一件展品,认真聆听每一段历史。“这就是我们内蒙古最神圣的地方——内蒙古自治政府诞生地……”伴随着讲解员充满感情的讲解,透过厚重的青石砖墙,77年前的场景仿佛穿梭时光隧道般展现在记者们眼前……
一段由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时长8分多钟的黑白影片,记录了当时大会的盛况。视频中,来自内蒙古地区部分盟市的农牧民代表、妇女代表等参会人员赶着马车、骑着骆驼,带着帐篷和干粮,穿越辽阔的草原和沙漠,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
现场演出的沉浸式情景短剧《五一大会》,再现了那段峥嵘岁月,让来自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的记者班炜晨激动不已。“情景剧演员深情真实地还原了当年先辈们创建内蒙古自治区的光辉历程,给人直击心灵的感受,让我受益匪浅。”
走进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研究员、兴安盟红色文化研究专家任翔,正向参观的游客讲述着展柜中文物的故事。“炮声远去,硝烟散尽。内蒙古民族解放的历史实践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内蒙古的民族解放,没有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就没有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繁荣发展。”任翔深有感触地说。
“展馆的设计很新颖,也很有意义,吸引了很多游客和学生们来到这里进行红色教育,这是特别好的宣传方式,让我学习到了很多……”科技日报社记者岳靓说。内蒙古日报社记者梁亮则表示,“作为记者,我们要深入践行‘四力’,报道好兴安盟的红色故事,报道好内蒙古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凝心聚力办好‘两件大事’的生动故事。”
今年兴安盟深入挖掘、充分利用红色资源,积极策划开展了包括在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经历一段光辉岁月”、在五一会址“感受一次‘五一大会’”、在中国共产党内蒙古工作委员会办公旧址“聆听一次党中央的声音”等内容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十个一”红色主题系列活动,让各族群众在“学、看、听、走”中,真正了解“红色”、喜欢“红色”、践行“红色”,促进红色基因传承入心入脑,推动各族群众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无形文化实现落地有声
在乌兰浩特市,隐藏着一片寓意深远的石榴园。这不是一片普通的果园,而是兴安盟红城小学精心打造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个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生动课堂。
当采访团走进这里时,学生们正在石榴园前,开展一堂堂充满深刻教育意义的实践课程。“一进校门,孩子们热情洋溢的表演就深深地触动了我,我们沉浸在浓厚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氛围中。从师生亲手种植的56棵石榴树,到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我都觉得特别棒。”中国青年报社记者秦珍子认为,兴安盟红城小学的教育方式特别生动有趣,学生们既学到了知识,也在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团结理念。
采访过程中,红城小学校长杨金辉介绍道:“学校深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将这一核心理念与课堂教育教学紧密结合,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贯穿日常育人活动,与家校社协同育人。希望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努力,在广大青少年心中播下‘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种子’,让这些宝贵的意识深深扎根于学生们的心田,伴随他们茁壮成长。”
兴安盟始终牢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让主线要求像空气和阳光一样无处不在、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地浸润人心,并积极搭建、广泛挖掘各类平台载体,努力创造更多各族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生动场景。其中精心建设的兴安领创·展示体验中心,就是集演出展览、非遗传承、宣传教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
在这里,人们能够深刻感受到兴安盟独特的文化气息和历史底蕴,这种共同的文化记忆和历史认同感,将人们紧紧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精神纽带。草编、民间刺绣、铁板浮雕等兴安特色非遗和文创产品也得以集中展示,它们承载着兴安文化古老而深厚的传统,见证了文化的生生不息与精彩传承。“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我将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自己的艺术追求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努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乌兰浩特市级马头琴演奏技艺传承人白冬良表示。
“兴安盟随处可见的体现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场景让我印象深刻,这实现了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随手可学习、处处能感知,从而有形有感有效地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国民族》杂志采编部主任许鑫说,“而且在采访中,我深切感受到‘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的信念已经烙印在当地各族群众的血脉中,各族人民守望相助、亲如一家,民族团结的浓郁氛围在各个角落弥漫。”
协作发展推动团结进步
在兴安岭上兴安盟,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唇齿相依,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处处展现着各民族相亲相爱的动人画面。兴安北京社区作为科右前旗“六个北京”品牌计划之一,是此次主题宣传活动的重点之一。
科右前旗党群服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包天骄在采访中介绍,兴安北京社区自成立以来,便以“草原连着北京”为主题,深入挖掘融合区位优势,积极打造具有兴安盟特色且融入“京味儿”的社区发展模式,全面搭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平台和载体,推动两地深度合作,提升了辖区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在兴安北京社区,从各族居民的笑容上可以看出,他们发自内心地享受着现在的幸福生活,这也能侧面反映出京蒙协作在这里开花结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这里走深走实……”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记者杨净毓说。
不只是兴安北京社区,如今,科右前旗的各族群众都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村里的孩子们能与大城市的孩子“同上一堂课”,农民们因技术加持而实现农业增产、收入提升。这些令人欣喜的变化,正是“草原连着北京”双向奔赴的硕果。深度的交流与合作,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在无形中拉近了京蒙两地人民的心灵距离,强化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共同体意识。
随着“六个北京”品牌计划的持续深入推进,科右前旗与北京的协作已经从单纯的“输血式帮扶”1.0时代,迈入了更具活力和可持续性的“造血式协作”2.0时代。京蒙双方在紧密的交往与协作中,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共同发展,更在深层次上加强了民族团结与融合。
石榴花开,心手相连。兴安盟通过京蒙协作的“双向奔赴”,感情越走越深、合作越走越多、道路越走越宽,并在日益紧密的交往协作中,促进了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眼下,更多关于民族团结的故事正在被讲述,特别是在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兴安盟民族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走在了全区前列,被国家发改委、民委等部门确定为内蒙古打造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的样板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示范区、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优越性的重要窗口试点。
未来两天,采访团还将陆续深入科右前旗和阿尔山市等地采访调研,进一步展现兴安盟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建设新时代美好生活的生动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