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要闻

“文化村长”擦亮“北疆文化”品牌

□张文兴 王天茹

“副歌部分要把嘴张开,放开声音,跟我一起,这里的人们爱和平,也热爱家乡,歌唱自己的新生活,歌唱共产党……”夏日的午后,兴安盟扎赉特旗好力保镇包德福村的文艺活动室内歌声不断。刚刚结束演出的“文化村长”陈晓龙利用午休时间,教村民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为即将举办的文艺比赛做准备。有了专业的指导,村民越学越起劲。

“业余闲暇的时候,姐妹们就一起到村委会活动室,‘文化村长’教我们唱歌跳舞,不仅丰富了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也锻炼了身体,我们非常喜欢。”扎赉特旗好力保镇包德福村村民于静说。

陈晓龙是土生土长的村里人。2017年,多年在外打拼的陈晓龙带着对家乡的无限眷恋毅然返乡,成为乌兰牧骑的一名队员,用他的话说“我就愿意跟家乡父老乡亲在一起,为他们服务,为他们演唱,每每这个时候,我总是热情高涨。”2022年,陈晓龙主动请缨担任扎赉特旗好力保镇包德福村“文化村长”,一有空儿就去村里,帮助组建文艺队伍、编排节目。为了让村歌唱出特色、唱出名声,陈晓龙结合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编写了歌曲《唱响新农村》。在他的指导下,村里的节目每次表演都受到大家的好评。

“回到村里之后,我为村民协调了广场舞的服装、音响,为村里的草原书屋充实了图书,创作了一首村歌、两部快板,编排了广场舞的作品,组建了合唱队、广场舞队和快板队,邀请名师名家创作了村赋、书写了村规民约,同时也把村规民约编成了快板,让村民自己上台表演。”陈晓龙兴致勃勃地说。

“‘文化村长’来了之后,我们村里的节目水平提升了,大家都特别喜欢看,村里的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包德福村党支部书记富建国说起陈晓龙时竖大拇指连连称赞。“文化村长”陈晓龙不仅为村里进行专业的文艺辅导,还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引导更多文艺项目进乡村,在丰富村民生活的同时,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当初我说用直播的方式销售农产品的时候,村民都觉得不太可能实现。当我把百万网红请到家,手把手教村民如何直播带货,当直播间里订单络绎不绝的时候,大家终于相信了我,相信了农产品也可以插上‘翅膀’,走出家乡,走向全中国。”展望未来,陈晓龙信心满满。

(下转第四版)(上接第一版)

看着包德福村的文艺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扎赉特旗好力保镇五道河子村的村民也不甘示弱。“文化村长”张淑艳带领队员们编写三句半、参加“逐梦乡村 ·我们的舞台”农牧民文艺活动暨“文化村长”助力文化振兴系列活动,他们伴随着欢快的音乐节拍,踏着轻快的节奏,变换着各种队形。虽然他们都不是专业的演员,但他们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整齐的动作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作为‘文化村长’,我带着父老乡亲参加各种文艺志愿演出活动,现在他们的精神面貌是越来越好了。今年我要继续研究创作新作品,带领队员们演绎出更多传递党的好声音、具有乡土气息的文艺节目,让‘北疆文化’扎根在乡亲们的‘家门口’,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张淑艳表示。

扎赉特旗好力保镇有声有色的文艺活动是兴安盟大力推进“文化村长”工作的一个缩影。2022年以来,兴安盟累计选派384名讲政治、懂理论、爱基层、能担当、乐奉献的文艺工作者担任“文化村长”,采取“点对点”的方式深入嘎查村开展文化服务。先后组织开展“理论政策宣讲”“书写我们的美好生活”“村歌嘹亮”“为人民而舞”“画画我们村的‘明星’”“微笑的力量”“名家为你写家训”“赋雅乡村”“我与名家唱大戏”“夸夸身边的好典型”“留住乡愁”“逐梦乡村·我们的舞台”共12项文艺志愿服务。通过打造乡村文艺主阵地,挖掘培育本土乡村文艺人才5737人,组建村级文艺团队689支,锻造出一支支扎根乡村基层的文艺队伍,温润了乡村文化内涵,筑牢了北疆文化根基,提振了群众“精气神”,为乡村文化振兴带来了时代新风。

现如今,文化的火种在悄然播撒,越来越多的村民被文化唤醒和点燃。在“文化村长”的带动下,各村喜爱文艺的村民都聚集在一起,在兴安盟刮起了一阵“文艺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