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新闻

杜长春:脚下有泥方能心中有底

□记者 武跟兄

  

提起突泉县东杜尔基镇,当地党员干部、村民群众说得最多的几个词是“了不起”“巨变”“飞速发展”。点赞源于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该镇先后获得自治区农文旅融合示范村镇、自治区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村”“国家级森林乡村”等多项荣誉,粮食产量突破1025万斤,农文旅产值冲刺亿元……这一切的背后,是突泉县东杜尔基镇党委书记杜长春全力推动一方发展和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的真实写照。

“脚下有泥,方能心中有底。不跑遍所有村屯,和群众就隔着一道沟壑。”杜长春说。一家一家走,一户一户看,一个一个聊……作为穿着布鞋走在田间地头的“村里人”,杜长春遍访全镇20个村38个自然屯,提出建设“稻乡渔歌”产业园,坚定走出一条农文旅融合的产业发展之路,并一步步走进了群众心里。

东杜尔基镇明星村70%以上的常住户以种植水稻为生。过去,由于缺乏稻米加工设施,导致每年至少损失780万元的毛利润。得知此情况后,杜长春着手推进“稻乡渔歌”产业园建设,以国家4A级景区明星湖为依托,以国家名特优新农产品“明星大米”为抓手,新建包含金沙乐园、稻梦空间、微耕稻米水系和渔乐公社等综合性板块的明星田园综合体,延长2万吨稻米加工产业链,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

“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加工厂,老百姓的腰包更鼓了,这是我们村的大事,我们都从心底里感谢杜书记。”明星村党支部书记宋庆林说。

文化“搭台”,旅游“唱戏”,明星湖畔欣欣向荣。在杜长春的积极协调下,明星田园综合体景区连续两年举办三省一区体育赛事,吸引游客30万人次。还组建了新媒体志愿助农服务队拍摄视频,全网播放量达50万人次,带动周边村发展庭院香瓜315栋,生产香瓜60万斤,收益300余万元。东杜尔基镇土特产成功“出圈”,庭院经济经验成为全区推广典型案例。

一本被翻阅了无数次、有些发黄的笔记本,是杜长春走村入户的“老搭档”。每次下乡调研,他都会在笔记本上记录群众的需求、需要解决的难事及未来发展计划。

“为群众多干好事、实事。”这是杜长春常说的一句话。他始终以党建促基层治理为引领,                    (下转第四版)(上接第一版)把目光聚集到百姓身上,通过开设“瓜棚议事会”“稻田议事会”,把会场搬到田间地头,议出了幸福民生。作为党建工作“第一负责人”,他率先成立镇党委党校,以争创坚强堡垒“模范”支部为引领,开展星级化亮晒比活动,培养了40名村级后备干部,以“晓景”人才“343”机制为引领,培育出33名“晓景”式产业带头人。

为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杜长春倡导“村集体+企业+协会+合作社+农户”一体化发展理念,实现了“五方共赢”。近年来,明星湖景区累计接待游客近60万人次,收益超1000万元,村集体增收78万元,农文旅产值冲刺亿元,涌现出了一批新的经营主体,让“村企共赢”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用心用情、以上率下,杜长春制定了“七个作表率”工作目标,带领党政班子成员采取包片、包村、包户的方式,多轮次入户讲清“明白卡”、算清惠民账。他牵头设计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项目,实施玉米单产提升项目,打造水肥一体化试验田;积极推进“1+6+N”信访代办模式,36个疑难信访案件全部化解;主导成立专业化卫生队伍,通过“一会、一约、一旗、一榜”工作机制,引导全民动手建设美丽乡村;规范运行“一约四会”制度,引导群众持续开展好家风宣讲会、逐梦乡村农民文艺活动等,不仅让老百姓听到了党员干部的“唱功”,更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做功”。

在杜长春的带领下,东杜尔基镇这方发展热土,正朝着乡村振兴加速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