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农垦新闻

姜建林的“机器人生” 引领农场科技种植潮流


姜建林正在检修农机


□记者 包一婧 通讯员 巴图  

在兴安农垦吐列毛杜农场,姜建林的名字如雷贯耳。传说他不仅能修理机器,更能“造机器”。农场的职工们纷纷表示,他改造的机器已经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之中,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赞誉。

今年37岁的姜建林是一名技艺精湛的修理工,他不仅是第三管理区的修理工,更是农场的技术骨干。他擅长修理机械,更有独特的方法,能够利用不同的配件组装和改造机器,为农场带来了更高的生产效率。他的才华和努力,让他多次荣获全场“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和“青年岗位能手”的称号。

早在2014年,农场的环卫队招聘电气焊工人时,拥有丰富电焊铺经营经验的姜建林顺利被录用,从此他便承担起场部车辆的电焊修理工作。

姜建林深知,作为一位青年技术工人,仅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满腔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具备精通工作的过硬本领。因此,他阅读了大量关于机械维修的书籍,决心不让自己的技术在时代洪流中落伍。

创新的大门一旦打开,源源不断的新奇想法便涌现出来。2016年,单位新购置了一辆大型洗扫车,并交由姜建林驾驶。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他熟练掌握了车辆的各种功能。在工作中,他发现这辆车与消防车有相似之处,于是他开始修改线路、加装消防水枪。在不断的钻研和反复改进下,姜建林成功地在不破坏洗扫车功能的前提下,增添了一项消防灭火功能。

2019年,业务能力出众的姜建林被调到第三管理区担任修理工。到新岗位不久,他发现大型拖拉机轮胎补修时需要专用的扒胎机。当时全场三个管理区共用一台扒胎机,每次更换轮胎都要开着皮卡车装着轮胎到25公里外的第一管理区,费时、费力、费油。他想要购买一台全自动扒胎机,但价格至少上万元。姜建林转念一想,全自动的扒胎机可能难以实现,但半自动的扒胎工具应该可行。于是,他利用空余时间查找资料、上网搜集相关图片、画图纸、选材料,用了一周时间终于大功告成。他邀请同事们一起试用,并教授他们使用方法,大家都对他的发明赞不绝口。

2021年,管理区购置了意大利进口的播种机,但这机器却面临着适应性问题。农场的耕地土质偏硬,有些地块甚至有石头,虽然每年都会进行清理,但在翻地时仍会发现它们的存在。由于进口播种机上的引墒钩钢度太大,遇到石头容易断裂,且焊接困难,只能进行更换。管理区曾尝试使用多种替代品,但效果都不理想。

姜建林一直把此事记在心上。他反复观察着进口播种机,闲暇时翻阅使用说明书,日夜琢磨。最终,他萌生了一个新的想法:“如果将引墒钩前移,减少其受力,并加以加固,一定能够减少引墒钩的断裂。”他将这个想法汇报给农场负责人,得到批准后,便开始利用工余时间对播种机进行改装。在管理区领导和同事们的支持下,改装工作终于成功。粗略计算,仅一个春天,管理区就节省了近万元的引墒钩更换费用。

几年来,姜建林每年维修的农机具超过百余台套。他还利用农闲时间搞发明,自主研发出液压耢地器、农药隔离罩等农机具10余台套,改装镇压器、重耙、整地机、播种机、喷药架等农机具30多台套。这些创新大大提高了管理区的生产效率。2022年,姜建林与工友周红携手,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成功焊制出两座1100立方米的储粮钢仓,为管理区节省了20多万元的资金。

姜建林始终秉持着“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工作态度,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的故事生动地诠释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