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理论实践

深化“两区一窗口”试点建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陈颖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明确,“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国家发改委〔2023〕1644号文件《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重点工作清单中明确提出:“支持内蒙古以兴安盟为试点,积极建设打造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的样板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示范区、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优越性的重要窗口”(以下简称“两区一窗口”)。作为国家级试点,兴安盟要倍加珍惜荣誉,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以“两区一窗口”建设为契机,不断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汇聚磅礴伟力。

一、兴安盟“两区一窗口”试点建设的重大意义

“两区一窗口”建设是内蒙古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民族篇”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内在要求,是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优越性的实践探索。兴安盟是党领导的内蒙古自治政府的诞生地,是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成功实践地,新时代以来连续两次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殊荣,并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盟,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通过兴安盟这一窗口可以更好地以小见大、以点观面,集中展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优越性,从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二、兴安盟“两区一窗口”试点建设的生动实践

作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悠久、多民族和谐共生的典型地区,兴安盟完整准确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走出了一条具有兴安盟特点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之路。

“拧成一股绳”:坚持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的生动实践。兴安盟历来重视民族工作,让民族工作成为全盟的“头等大事”。一是持续创新制度机制,建立盟旗两级党委书记民族工作专题谈话制度,制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置联审制度,两项工作被国家民委认可并推广;二是持续加强理论武装,发挥党校干部教育培训主阵地作用,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N”特色课程体系,纳入主体班次教学计划,通过讲好“第一课堂”、深化“拓展课堂”、用活“现场课堂”,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走深走实,相关课程课时占比达到总课时的22.9%。同中央民干院合作开发“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教学课程体系,在全盟范围进行宣讲,累计宣讲1578场次,受众322623人次。

“有形、有感、有效”: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生动实践。兴安盟民族工作始终注重载体建设,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形、有感、有效。在强化阵地载体建设方面,将200余处、1000多个体现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场景融入城市建设,精心建设兴安领创·展示体验中心这一集演出展览、非遗传承、宣传教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在强化活动载体建设方面,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十个一”红色主题系列活动,让各族干部群众在“学、看、听、走”中增强自豪感和认同感,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兴安盟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成为内蒙古唯一被国务院评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成效明显地区”。深入开展促进就业增收“四大行动”“六大举措”,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连续5年排名内蒙古前列。坚持“互帮互助、团结进步、共同发展”的理念,推动各族群众实现互嵌式发展,科尔沁右翼前旗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共同现代化试点。

“守望相助”: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实践。兴安盟践行守望相助理念,推动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立足良好基础,深化嵌入式社区建设,打造“一站式”服务大厅,做好流动少数民族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在城市社区组织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三、以“两区一窗口”试点实践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要以“两区一窗口”的生动实践为经验,助力推动边疆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是坚持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内蒙古自治区得以建立并繁荣发展的根本原因。要不断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始终将党的领导贯穿到民族工作各方面全过程,推动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使民族团结进步始终走在前列,传承好内蒙古各族人民心向党、心向党中央的红色基因。

二是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做民族工作说到底就是做人的工作,是凝聚人心的工作。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中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持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是坚持守正创新。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要始终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各项精神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作为高度的政治自觉,不断推动党的民族工作理念、政策、思路及方法的转变与调整,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作者单位:兴安盟委党校)